潇湘洙泗 宁实启之

 二维码 6

潇湘洙泗 宁实启之

图片


潇湘洙泗:是指湖湘大地是光大儒家伦理精义,传承孔孟儒家学脉的地方。其中:“潇湘”,最早见于《山海经.中次十二经》:“澧沅之风,交潇湘之渊”。潇,指湖南境内潇水河;湘,指湖南湘江;潇湘代指湖湘大地。“洙泗”,是山东境内的两条河流。洙水在曲阜之北,泗水在曲阜之南。洙泗两水之间,是孔子聚徒讲学之所,后世因此以洙泗代称孔孟儒家文化。

潇湘洙泗:选自乾隆二十二年,玉山书院山长刘景濂《鼎修玉山书院记》中“潇湘有洙泗风,宁实先焉”之句。
宁实启之:语出乾隆三十二年(1767年),宁乡玉潭书院山长周在炽撰《新修宁乡玉潭书院志序》中“岳麓以朱张讲学而著,张子家于宁,岳麓之盛,宁实启之”之句。这里的“岳麓”指岳麓书院,此时是湖湘文化最为昌盛之地,多以“岳麓”指湖湘文化。整句话的意思是岳麓书院因张朱讲学而名著天下,张子南轩居于宁乡,湖湘文化之盛,实际启端于宁乡。
潇湘洙泗 ,宁实启之:其意思是说:湖湘大地之湖湘文化,启端于宁乡。换而言之,即宁乡是湖湘文化发源地。
宁乡是湖湘文化发源地,早在乾隆二十二年(1757年)就已有定论。乾隆二十二年,宁乡玉山书院山长刘景濂在《鼎修玉山书院记》中指出:“潇湘有洙泗风,宁实先焉。”莅年,宁乡知县宋齐宪在《玉潭书院》作序时首次提出宁乡为“道帜之嚆”,他说:“宋绍兴中,胡五峰负其事物一原、古今一息之学,往来湘西,契胜灵峰,筑室谈道。南轩因得与闻指蕴,以发于考亭,而大彰于岳麓。则宁固人文奥区,而亦道帜之嚆矢。”其观点与山长刘景濂基本相同,说明在当时,政界与学界的共识,惟宁乡乃湖湘文化发源地。
乾隆《新修宁乡县玉潭书院志.灵峰南轩二书院纪略》载:“灵峰书院,今名书堂山,旧名道山书院。县东十三里。林谷清幽,江流环绕。今其遗址尚在。宋高宗绍兴中,胡仁仲宏五峰先生游潭州,过宁乡,见灵峰而悦之,乃筑书院,于其下讲学。张南轩师之。”
《民国三十年·宁乡县志》(九修)第189页 载:“三十二年(1767年)丁亥,院长周在炽请于县令,转禀巡抚陈宏谋,更名玉潭书院,在炽有《记》。三十九年,知县冯鼎高捐金为倡,于先师堂左建三贤阁,祀先贤朱子、胡宏、张栻。鼎高有《记》。记云:
玉潭书院复兴,人文蔚起,吾宁诸绅士厥功伟矣!余以甲午代庖兹土,赴院校上,见院后有隙地数亩,荒芜不治。询之多士,佥曰:创建时议立崇祠于此,以祀有宋胡五峰、张南轩,经费不敷,事遂寝。余感夫事之有待而成也,乃筑楼五楹,祀二夫子于其上,又益以子朱子,额曰‘三贤阁’。凡四阅月而工告成。五峰传其父文定公‘明体达应’之学,倡道衡山。晚游于宁,睹灵峰,悦之,筑室讲学其下,称曰‘灵峰书院’。时南轩随父紫岩公镇潭,因得师事焉。五峰闻孔门论仁亲切之旨,深思力践。而子朱子闻南轩得胡氏学,自闽来潭,相与析太极之精蕴,穷中庸之奥义,有诗曰‘昔我抱冰炭,从君识乾坤’、‘始知太极蕴,要眇难名论’。厥后,南轩讲学城南、岳麓,以所传之秘开示来学。朱子继之。明古昔圣贤教人为学之法,至精至备。名山辉映,正道昌明。以故潇湘有洙举泗风,盖潜移于化泽多矣!而宁之灵峰实开其先。今玉潭沿灵峰而兴也。”
胡宏“晚游于宁,睹灵峰,悦之,筑室讲学其下,称曰‘灵峰书院’”。这个“晚游于宁”,究竟是什么时候呢?笔者在《宁乡历史文化丛书》第一卷《古邑风云》P060页看到这样的记载:“宁乡的第一所书院是灵峰书院,建在今朱良桥的道山,是南宋绍兴六年(1136年)学者胡宏来县讲学建立的”。
湖南大学岳麓书院郑明星、车今花、曹赛三学者在《张浚张栻父子宁乡遗迹考》一文写道:“乾隆《玉潭书院志》为胡宏和张栻立了传。立传的目的有二:一是考‘西宁学源’,二是正湖湘‘道帜嚆矢。’玉潭书院认为,胡宏讲学灵峰书院,而张栻继其学,并由此发扬光大,这就是宁乡学脉之源。而后玉潭书院、云山书院等宁乡学校都是承其流,扬其波,进而成就宁乡学术文化。‘西宁自五峰胡氏讲学道山(即灵峰书院),南轩张子踵之,而学源出焉。逮胡侯明善选胜玉几,避舍以造士,其承流扬波乎!相沿至今,厥流逾远,行彼余泽,谁甘味所从来!为此胡张传略,冠于编首,其尚有饮水忘源者欤!’在确定了宁乡学术渊源之后,他们就更有底气地进一步阐明湖湘学派学统先声究竟源于何地了。湖湘学统的起源之争,不仅宁乡如此,湘潭、衡阳亦是如此。衡阳以湖湘学派创始人胡安国之名而理所当然为学脉之源;湘潭则以碧泉书院而称‘衡岳湖湘之学,皆起于此’;宁乡则因灵峰书院以为‘道帜之嚆矢’。各处争夺湖湘学派之发源,事实上形成了点点星火成燎原之势的盛况。宁乡乡贤在为胡宏、张栻立传的同时,也为南轩书院和灵峰书院作了纪略,重申了灵峰、南轩书院作为源起之地的意旨。这些内容在乾隆和嘉庆两部志书《重建纪略》中原封不动的流传下来。人因地名,地以人重,二者相互影响,交相发明。宁乡亦在追溯张栻的过程中,形塑了其自身的文化之源”。
综上所述,湖湘文化从时间起始上与湖湘学派的学脉的传承上,确实启端于宁乡。
张栻师承胡宏,学界称张栻为湖湘学派集大成者,是湖湘文化的奠基人。笔者在 《张栻年谱》、《张栻集》里看到张栻葬父丁忧期间对湖湘文化所作的贡献归纳如下:
所谓丁忧,说的是:依照古代传统道德礼仪制度及儒家传统的孝道观念朝廷官员在位期间,如若父母去世,则无论此人担任何官何职,从得知丧事的那一天起,必须辞官为父母守制三年,此即丁忧。栻于宋兴隆二年(1164年)葬父后,于墓侧筑墓庐居丧尽礼。《张栻年谱》、《张栻集》载,张栻丁忧居墓庐五年,为湖南地域文化作出了四大贡献:
乾道元年(1165年),为胡宏《知言》付梓作《知言序》,建构了“性本论”哲学体系。这不但是对中华文化的最大贡献,而且使湖南地域文化从“楚文化”裂变出来,形成具有鲜明特色的湖湘文化,更是对湖南地域文化最大贡献。湖湘文化由此而来。
乾道二年1166年),张栻旋长沙,箸撰《潭州重修岳麓书院记》,提出了“盖欲成就人才,以传斯道而济斯民也”的教育宗旨。进而才有湖湘文化后学传承,千年湘学,弦歌不绝的学脉学统地位。
乾道三年1167年),于岳麓“张朱会讲”,开启中国学术讨论之先河。因此才有湖湘文化理学争鸣,自由开讲的传承学统地位。
乾道四年1168年),张栻还故庐,又二载,重撰《孟子说》,完善“性本论”。阐述“理之自然,谓之天命。于人为性,主于性为心。天也,性也。心也,所取则异,而体则同”的理论体系
湖湘文化,是中华文化中一个以湖湘学派集大成者张栻创立“性本论”为哲学体系,并由陈谷嘉教授命名的独具特色的湖南地域文化。
湖南大学岳麓书院教授陈谷嘉先生(新中国成立后岳麓书院第一任院长)在《张栻与湖湘学派》一文中写到:“80年代,传统文化复兴,出现了文化热的讨论。讨论什么呢?究竟我们湖南属于什么文化?当时有一个主流意见,认为湖南只是楚文化,其中一个很重要的论点是湖南没有哲学家,楚文化有老子和庄子的哲(作者注:《道德经》)作为基础,湖南就只能列入楚文化的范畴。我认为,在南宋时期,湖南能从楚文化母体裂变为湖湘独特的区域文化形态,即具有湖南特色的湖湘文化,主要因为张栻提出了‘性本论’的哲学体系。哲学是时代的精华,是人类文明发展的理论基础。文化的变革,都要以哲学变革为先导。楚文化主要是老子、庄子的哲学思想奠定了楚文化的理论基础。同样,楚文化之所以裂变为具有湖南地方特色的湖湘文化,这是因为张栻‘性本论’哲学思想为此奠定了理论基础”、“没有张栻,湖南的文化只能属于楚文化的范畴,就不会形成湖南特色的文化形态:湖湘文化”(《张栻与湖湘学派》陈谷嘉)。

宁乡市文物局原局长、张浚张栻思想研究会秘书长张筱林先生说:“‘湖湘文化’一词,是国内外著名学者、哲学家、新中国成立后岳麓书院首任山长,‘湖湘文化’研究、命名第一人的湖南大学陈谷嘉教授,于1986年出版的《岳麓书院名人传》第27页第一行‘张栻在岳麓书院奠定了理学阵营中颇具特色的湖湘学派规模,更对湖湘文化的发展产生了极为深远的影响’而首次提出命名的。‘湖湘文化’是南宋湖湘学派形成后所出现的颇具湖南地方特色的区域文化。只有张栻的性本论哲学体系形成后,才有南宋之后的湖南地域文化形态,张栻是‘湖湘文化’唯一的创始人”。


微信图片_20220816203401.jpg

作者简介:张勉效,一九五二年生,宁乡巷子口黄鹤村太阳冲人,现为宁乡市政协文史调研员张浚张栻思想研究会副秘书长。

微信图片_20220816203353.jpg

参考文献:
①乾隆《新修宁乡玉谭书志序》,载《中国历代书院》第529页;
②嘉庆《重修玉潭书院辑略》卷上,《旧记.鼎修玉山书院记》载《中国历代书院志》第608页;
③乾隆《新修宁乡县玉潭书院志》卷首旧序二,载《中国历史书院志》第523页;

④乾隆《新修宁乡县玉潭书院志.灵峰南轩二书院纪略》卷四。载赵所生、薛正兴主编《中国历代书院志》第四册,江苏教育出版社,1995年版第548页。

微信图片_20220816203408.jp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