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下之本在家 ----试说张栻家族之家风

 二维码 239
作者:张勉效

天下之本在家

                        ----试说张栻家族之家风

张勉效

2016年12月12日,习近平主席在会见第一届文明家庭代表时指出:“中华民族历来重视家庭。正所谓‘天下之本在家’。尊老爱幼,妻贤夫安,母慈子孝,兄友弟恭,耕读传家,勤俭持家,知书达礼,遵纪守法,家和万事兴等中华民族传统家庭美德,铭记在中国人的心灵中,融入中国人的血脉中,是支撑中华民族生生不息,薪火相传的重要精神力量,是家庭文民建设的宝贵精神财富。”

“天下之本在家”出自东汉学者荀悦《申鉴.政体》,原文为“明于治者其统近,万物之本在身,天下之本在家,治乱之本在左右,内正立而四表定矣。”

天下之本在家,强调的是无论做什么事,都必须从自身做起,首先要做好自己。要治理好天下,首先要治理好自己的家,因为家是天下之本,本是基础,是根本。家是人的本根,是生我养我的地方,是人生依托与赖以生存的地方若家不家,谈何安身立命?儒家经典《大学》曰:“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孟子曰“天下之本在国,国之本在家”可见他们的思想是一脉相成的,都强调天下的根本在家庭,正所谓“正家,而天下定矣”。

中国古代“皇权不下县”,县以下广大乡村都由乡绅治理,乡绅治理方式多为通过家规、家范转变成族规祖训,再依据族规制成乡规,实行乡规民约的自治体系。所以常有一家兴而一地兴,一家败而一地衰的景象。许多的事实告诉人们,家庭的前途命运同本地方的前途命运乃至国家前途命运紧密相连。千家万户好,国家才好,天下之民才能兴旺发达。无论社会如何发展,时代如何变化,人的家庭生存依托无可替代,家庭风范的社会功能无可替代,家庭文明作用也无可替代。习总书记2015年团拜会上强调:“我们都要重视家庭建设,注重家庭,注重家教,注重家风。”

就此话题,笔者试说张栻家族之家风,以求教读者。

张栻(1133---1180),字敬夫,一字钦夫,号南轩,学者称南轩先生,谥曰宣,南宋汉州绵竹人,右相张浚之子南宋理学宗师,湖湘文化奠基人,时与朱熹、吕祖谦齐名,并称“东南三贤”南宋淳佑元年(1241)从祀孔庙,始为圣人后与李宽、韩愈、李士真、周敦颐、朱熹、黄干同祀石鼓书院七贤祠,世称石鼓七贤。

张栻出生于一个历代仕宦家庭,是汉留侯张良之后,唐名相张九龄弟张九皋第十四传孙。张九皋任岭南节度使,由韶州曲江迁长安,传至八世祖张磷,任国子祭酒,随唐僖宗入蜀,由长安徙成都。十世祖张文矩封沂国公,即为张栻高祖,早逝,夫人杨氏携子由成都徙绵竹;曾祖张紘,封冀国公,至和元年(1054)知雷州;祖父张咸,封雍国公,任宣德郎签书剑南西川节度判官;家父张浚,两次拜相,封魏国公。这样一个名门旺族,可以说是历代人才辈出,文韬武略,群星璀璨。名人出现,固然靠的是各自个人努力,但与父母、祖辈的关爱,与良好的家教家风密不可分家教家风是传承、升华家族传统文化的必然结果,是汇集家族智慧所绽放的璀璨火花。

家训示家风

所谓家训,是指一个家族或家庭对子孙立身处世、持家治业的训诫和教诲;家风则是指一个家族或家庭其成员的道德水平的集中体现。家风作为一种精神力量,它既能在思想上约束家族与家庭成员,又能促使家族及其成员在一种文明、和谐、健康、向上的氛围中不断发展升华其精神风貌。

张栻家族之家风,从他的祖父母说起:祖父张咸,宋神宗元丰二年举进士,官宣德郎签书剑南西川节度判官因考中“贤方正”和“能言直谏”,被称为“张贤良”,以子贵赠太师、封雍国公,配任氏,继配赵氏、计氏。任氏赠仙源县君,生子:澥、潞、滉;次配赵氏,赠仙居县君;再配计氏,赠仁寿县君,生子浚,字德远,号紫岩,以子贵封秦国夫人,葬雍公兆,子山午向(《沩宁张氏族谱》卷首上)。

祖母计氏名法真,为张浚生母。计氏出生在临邛世代为官的书香大户人家,受儒家传统道德教育,聪明贤惠,是个多才多艺的才女。丈夫张咸病故时,儿子浚刚满四岁,计氏才二十四岁,年轻守寡。计氏父母及乡邻亲友均劝其改嫁,计氏一口拒绝,发誓不改嫁,决心把儿子抚养成人,常年蔬食,守志教子。计氏节孝兼全,坚持以“忠孝勤俭”训子,地方人赞她教子有如“教子三迁的孟母”。在浚尚幼时,就以其父生前读过的书,教儿识字,并解其意;当浚稍能分辨对错时,即教张浚父亲为官刚正不阿廉洁奉公的故事,常语曰“门户寒苦,赖尔成立,当朝夕以尔祖尔父之业为念”(《宋史.本传》)并朝夕授以家训十二则家训十二则的内容是:“第一,尽忠贞;第二,敦孝悌;第三,崇正学;第四,知进退;第五,正品行;第六,务勤俭;第七,尚和合;第八,守谦恭;第九,睦乡邻;第十,恤孤寡;第十一,重农桑;第十二,尊祭扫”(南轩世系家训十二则)。

在母亲计氏的辛勤抚育下,年幼的张浚“视必端,行必直,坐不欹,言不狂,熟人知为大器”宋徽宗政和八年(1118)21岁的张浚登进士第,调山南府士曹参军。张浚离家赴任时,母亲百感交集,泪满眼眶,手拍浚肩说:“忠贞学父,报国恤民”,随后将自己拟好的关于品行、政务、军事、为官为人处事的训言交给儿子,叮嘱随身携带,早晚诵读,三省其身。张浚就这样严遵母亲教诲,严循家训踏入仕途之路。张浚入士时,正处金兵南侵,国处多难之际。张浚满腔热血,挺身为国,勇率三军,转战川陕,大败金兵,使南宋转危为安,立下了卓越战功1135年出任右相,知枢密院事,都督诸路军马,统帅抗金,支撑南宋半壁江山(秦国夫人计氏--360百科)。由于张浚功勋昭著,时为一代贤相,朝庭为嘉奖其母计氏教子有方,为国育才厚德,皇上御封计氏为秦国夫人,永垂后范。

家教展家风

所谓家教即家庭教育,是子女在家庭中所受的影响和教育是家长对子女的言传身教。

张栻生于蜀而长于湘,绍兴八年(二月),张栻6岁就随父至永州(湖南零陵)居住从此长期随父辗转潇湘岭南之间。

家教传统父传子继,连绵不绝到张浚主家时,张栻“生有异质,颖悟夙成”,深得乃父张浚喜爱,令其长随身旁。在张栻4岁时,张浚就依先辈的传统“教以忠孝仁义之实”。绍兴十六年,14岁的张栻随父居连州张浚对其进行了系统的儒家经典与圣人之道的教育。在父亲的殷勤教诲下,张栻学业大进,虽年少,但脱然可语圣人之道其事迹不径而走,传之遐迩,就连当时皇帝宋高宗亦有耳闻。《鹤林玉露.高宗卷紫岩》载:“宋高宗尝问张魏公,卿儿想甚长成。”魏公对曰:“臣子栻年十四,脱然可语圣人之道。”此时,张浚又亲教张栻《周易》,《行状》“....独絜子侄住,日夕读《易》,亲教授其子栻。”张栻十五岁就己成为饱学少年,在学林中崭露头角。18岁至28岁随父移居永州,主要从父学习儒家仁义之道,并受到二程(程颢、程颐)理学思想薰陶。23岁期间,张栻理学思想已初步形成,他著撰《悫斋铭》便是重要标志。其文说“士或志近,辩给智巧;学之不知,其器则小。天下之理,惟实为贵;实不在外,当悫于己。不震不摇,物敦加之,以此操之,谁回不宜”在此不仅提出了湖湘学派的以“实为贵”的经世思想,而且还提出了“实不在外,当悫于己”的察识涵养的为学之方,并以此作为座右铭。27岁那年,辑录孔子大弟子颜渊的言行作《希颜录》上、下篇,图以颜渊为楷模,致知力行,求得孔子儒学之道。(《张栻与湖湘学派研究》陈谷嘉著)

张栻29岁遵父嘱去衡山拜胡宏为师,质疑程氏之学。胡宏接纳张栻为弟子后,即向他授以孔子仁义之旨和二程理学要义。“得一次相见,之后先生便去世”(《南轩文集》卷二十六,《答陈平甫》)张栻拜师时间虽短,但对其理学思想形成起了重要作用。胡宏对张栻学问十分欣赏,他在给孙正孺的信中说:“敬夫特意来访,一见面就好象旧交相见,说话语气契合,真是天下英才啊!看到他心中有正气,日进不息,而且不可以用浅气量的。学派之门,后继有人,真是幸事啊!”(《五峰集》卷二)。

湖南大学岳麓书院原院长陈谷嘉教授在《张栻与湖湘学派研究》一文中说到,综观张栻幼承家学主要有:其一,在学术思想方面,从小就接受了儒家经典的熏陶,特别对“易”学影响尤深。十四岁家父专门以《易》教之,张栻深攻释疑,曾著有《南轩易说》,显然是受家教之益。其二,张浚的修德立政也给了张栻大影响。张浚一朝宰相,位极人臣,居官廉洁,落职离朝,竟“一贫如此”,高宗专此赐金百。张栻从小亦清贫自居,以孔门高徒颜回自期,把颜子“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不改其乐”为己志,为此作《希颜录》,企学清心寡欲安贫乐道的颜子式圣人。

陈老还说:在为官当政,察能选贤上,受父影响更明显。张浚执掌朝政时,明确提出:“治道之本莫大乎辨君子小人之分。”张栻秉承父教,一生以亲君子远小人为治道之本,并以此屡言劝说孝宗,尤为感人的是,当他“病亟见死,犹手疏劝上以亲君子,远小人,信任防一己之偏,好恶公天下之理,以清四海,克固丕图,若眷眷不能忘者,写毕,缄付府僚,使驿上之,而顷乃绝。”(《宋史.道学传》卷四二九)。真乃德泽源流远,家风世泽长。

三、家范启家风

家范就是一个家族或家庭的子孙后辈以先人为效仿榜样,是家族或家庭道德理想的集中体现,也可以说家范是一个家族或家庭崇尚的精神标杆与参照物。

张栻族人,历代家教传世,祖德自期,高风亮节。

1、张栻的曾孙张镗,为国捐躯,不辱祖德。

张镗,生于宋宝庆2年(1226年),字讷翁。官指挥,诰授朝奉郎。宋益王立,诏天下勤王,张镗于景炎2年(1277年)与赵蟠等起兵响应文天祥号召,在湖南安化、宁乡等地招募民兵抗元,并收获衡山、湘潭、攸县三县。次年兵败被俘,元将崔斌劝降,张镗说:“绍兴至今150年,乃我祖魏公收拾撑拓者,今日降而不死,何以见我祖魏公于地下?”命述起兵本末,张镗投笔斥骂殉难。时宋祥兴戊寅(1278年)12月,堂弟毅甫负张镗骸骨归葬宁邑人字桥(《宋史.列传》第177.文天祥传)

2、张栻第22世孙张谷瑞,理学传家,敕祀乡贤。

张谷瑞,字芑畦,号宝台,生于嘉庆二年(1797),卒于咸丰元年(1851),享年55岁终身传授先儒理学,时以纯儒尚礼著称清同治七年(1868)钦赐乡贤,敕祀宗祠,敕命资政大夫,赐赠“理学名家”匾额,宅舍献宝台有楹联曰“抗金统帅御封国公谥忠献;理学名家敕祀乡贤号宝台”(《用历史告知未来》张勉效编)。

3、张栻第25世孙张毅,心底无私,终身爱国。

张毅,又名光梗,号雄飞,字子敏,1902年11月出生于宁乡巷子口献宝台中医世家。幼年的张毅由父亲手把手的传教学习《弟子规》、《论语》、《中庸》、《汉书》及《王船山遗书》等,尽管其中辞藻深奥难懂,但父亲耐心反复地讲解,使经世济民、复兴民族的理学理念,在张毅幼小的心灵中打下了深深的烙印。在宁乡云山高少读书时受到爱国主义教育熏陶,1926年秋,第一次国共合作时参加国民党,后又参加了共产党,同年投笔从戎,加入北伐军11军叶挺部队卫生队任上尉军医。跟随叶挺参加了举世闻名的南昌起义。

他是我国著名的药理学家、医学教育家、新中国药理学

科建设和发展的奠基人1956年被评为国家一级教授。他先后大连医学院教授、副院长中国生理科学会理事中国药学会副理事长中国药理学会名誉主任委员卫生部学术委员会委员第三、四届民盟中央委员第三、四、五届全国政协委员。1980年病世。根据他本人生前申请,组织上批准同意他的遗体解剖后,将肿瘤做成标本,献给学院作教学、医疗和科研之用。同事们评价他说:张毅把一生都献给了祖国的医学教育事业,献给了党和人民。(选自《大医张毅》).

    “天下之本在国,国之本在家,家之本在身”《孟子.离娄章句上》。家是最小国,国是千万家,家国是中华民族独有的概念,中华文化是家国文化,国和家紧密相连。处理好国、家及个人三者关系,将关系到国家的政治,家庭的风气,个人的修养,乃至关系到社会的繁荣和稳定,“天下之本在家”。让我们重温习近平总书记2018年春节团拜会上的讲话国家富强,民族复兴,最终要体现在千千万万个家庭都幸福美满上,体现在亿万人民生活不断改善上。千家万户都好,国家才能好,民族才能好。

   

   


文章分类: 学术文章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