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栻对礼范畴内涵诠释的四个维度

 二维码 58


张栻对礼范畴内涵诠释的四个维度

李长泰


摘要:张栻对礼范畴内涵的诠释从理、序、义、美四个维度展开,体现了理之礼、序之礼、义之礼和美之礼的四要义。以此四要义为基础,礼的内涵以道善本体、节文致用、内外相合和体用和美四个方面为主要内容,理、序、义、美四个方面的要义体现了体、用、合、和的哲学思维。理是礼范畴的核心内涵,以理为体,达到序、义、美内涵的发用和展开,其礼内涵的诠释彰显了张栻学术思想的理学性质。

关键词:张栻 礼范畴内涵 四维度

Four Dimensions of Zhang Shi''s Interpretation of the Connotation of Li

Li Changtai

Abstract: Zhang Shi's interpretation of the connotation of the category of rites starts from the four dimensions of reason, order, righteousness and beauty, which embodies the four main meanings of the rites of reason, the rites of order, the rites of righteousness and the rites of beauty. On the basis of these four important meanings, the connotation of rites is mainly composed of four aspects, namely, the noumenon of Tao, the application of culture, the combination of internal and external, and the harmony of noumenon and use. The four important meanings of reason, order, righteousness and beauty embody the philosophical thinking of noumenon, use, unition and harmony. Principle is the core connotation of the category of ceremony, which takes principle as the noumenon to achieve the development and expansion of the connotation of order, meaning and beauty. The interpretation of Li's connotation shows the Neo-Confucianism nature of Zhang's academic thought.

Key words: Zhang Shi, Ceremony, Four dimensions

南宋著名理学家张栻是湖湘学派的代表人物和宋代理学的集大成者之一传授理学宣扬儒家思想反对功名利禄推进三纲五常。张栻在学术上注解了《论语》和《孟子》,推崇圣人之道,以理学解释、注释儒家思想。“张栻非常强调儒学的重新诠释、推广与传播,重视儒家之礼义的挖掘与礼仪的推行。”[1](16张栻对儒家礼范畴内涵的诠释彰显了其理学思维径路,主张以理释礼、以序达礼、以义合礼,以美和礼。张栻的礼范畴内涵凸显了四个维度:理、序、义、美,理是根本。具体的逻辑维度见下图:



上图说明张栻从四个维度阐释礼范畴的内涵,礼是理之礼、序之礼、义之礼和美之礼,礼的内涵凸显了理、序、义、美四个方面的要义。礼的内涵即是尊理、循序、信义和美和。礼内涵的理、序、义、美四个方面的要义体现了礼的道善本体、节文致用、内外相合和体用和美的内涵,四个维度的要义体现了体、用、合、和的哲学思维。张栻对礼范畴内涵四个维度的阐释以理作为礼的核心内涵,礼的生成源自理的根本,序、义、美的三内涵是理本体的发用,这说明了张栻学术思想的理学本质。本文以张栻理学为宗,拟从这四个维度阐释张栻的礼范畴内涵。


一、本体维度的礼是天理

中国传统哲学和伦理对礼范畴的诠释很多,在张栻之前哲学家们对礼内涵的阐释并未归结于理,但从本体上说明了礼的内涵,礼伦理的本体是天。《礼记》以天说礼:“是故夫礼,必本于大一,分而为天地,转而为阴阳,变而为四时,列而为鬼神。其降曰命,其官于天也。夫礼必本于天,动而之地,列而之事,变而从时,协于分艺,其居人也曰养,其行之以货力、辞让、饮食、冠昏、丧祭、射御、朝聘。”[2](1426礼伦理的本体是天,礼源自于天。《尚书》以天秩说礼:“天秩有礼,自我五礼有庸哉!”[2](139礼本自于天的秩序,人行礼是本体的运用。董仲舒继续沿用礼本于天的思想,礼是天数:“春秋贤而举之,以为天下法曰礼而信礼无不答,施无不报,天之数也。[3]6礼是天数,礼伦理以天数为本。“察天人之分,观道命之异,可以知礼之说矣。[3]472礼本于天,人运用礼,体现天道。北宋开始,则将礼的内涵从理上进行阐释,转向礼是天理。二程以理说礼:“礼者,理也,文也。理者,实也,本也。文者,华也,末也。理是一物,文是一物。文过则奢,实过则俭。奢自文所生,俭自实所出。”[4]125礼是理,礼以理为本。“视听言动,非理不为,即是礼,礼即是理也。不是天理,便是私欲。人虽有意于为善,亦是非礼。无人欲即皆天理。”[4]144礼是天理,礼以理为本,不以欲为本。张栻继承了二程礼是理的阐释思路,将礼的内涵归结于理,以理释礼,将礼归结为天地之礼、天下之礼和人生之礼,这三方面的礼都以理为本。从哲学逻辑上说,张栻礼范畴内涵诠释首先从理维度上展开,理是礼的本体,理维度的礼内涵诠释凸显了礼是天理、大道和人生的内涵,体现了理、道、事的哲学思维发展逻辑,这是张栻对礼内涵诠释的第一层逻辑。



首先,张栻认为礼的内涵是天地之礼。礼的根本即是理,礼是天理,礼伦理的本体是理。张栻沿用了理学的思想路线,将礼上升为本体之理,即是说礼本身即是理,因为理是天理。“礼者理也理必有其实而后有其文文者所以文其实也若文之过则反浮其实而害于理矣[5]114先秦到两汉基本沿用礼源自于天,但没有将礼作为本体之理上去看,到宋代则将礼上升为本体之理。“无违谓无违于理也礼者理之所存也。”[5]105礼是理的存在处,礼具有理的性质。礼是事物内在的性质,因为是理,这与经学思想一致。《礼记》曰:“礼也者,理之不可易者也。”[2](1537礼是事物内在的性质,即是理。《礼记》说:“先王之立礼也,有本有文。忠信,礼之本也;义理,礼之文也。无本不立,无文不行。礼也者,合于天时,设于地财,顺于鬼神,合于人心,理万物者也。是故天时有生也,地理有宜也,人官有能也,物曲有利也。”[2](1430-1431《礼记》将礼阐释为根本和文用,没有从本体之理上说礼,而是从内在的宗旨本义和外在的文用上说礼的内涵。张栻也将礼说成根本宗旨,“礼者为国之理也言之不让则为废礼而失所以为国之理矣。”[5]213张栻的意思是礼是国家的根本宗旨。“克尽己私一由于礼斯为仁矣礼者天则之不可逾者也本乎笃敬而发见于三千三百之目者皆礼也。”[5]214礼即是天理,又是人的根本宗旨,既是本体之理,又是天的原则宗旨之理。“人受天地之中以生,仁义礼知皆具于其性,而其所谓仁者,乃爱之理之所存也。”[5]372礼本身即是天理本体,又是人生宗旨。“充夫辞让之端,而至于礼无所不备。”[5]373“不仁不智,则悖理而害于事,无礼无义矣。”[5]374礼是理,是天理本性。

其次,张栻认为礼的内涵是天下之礼。张栻将礼释为本体之理,由天地之理走向天下之道。天理转化天下大道。礼既指本体之理,又指礼源自本体之理,即是本体礼和致用礼。本体之礼发用为天下之道,礼是天下大道,是天下之理。《中庸》说礼是天下之道:“故为政在人,取人以身,修身以道,修道以仁。仁者人也,亲亲为大;义者宜也,尊贤为大。亲亲之杀,尊贤之等,礼所生也。”[6]28意思是礼体现为天下之道,亲亲和尊贤都是礼道,是天下大道。《礼记》说礼是天下之道:“故礼义也者,人之大端也,所以讲信修睦而固人之肌肤之会,筋骸之束也。所以养生送死事鬼神之大端也。所以达天道,顺人情之大窦也。故唯圣人为知礼之不可以已也,故坏国,丧家,亡人,必先去其礼。”[2](1426意思是礼是天下大道,有礼的存在和运用,家国天下才能讲信修睦。张栻继承了《礼记》思想,认为礼是天下大道,“礼乐征伐天子之事也天下有道则礼乐征伐自天子出矣盖天子得其道则权纲在己,而下莫敢干之也所谓自天子出者天子亦岂敢以已为可专而以私意加于其间哉亦曰奉天理而已矣。” [5]267礼是天下大道,天下大道源自天理,理导致礼。“盖诸夏者圣帝明王之道,中正和平,礼义之所宗也。夷狄者,背礼而弃义者也。”[5]416礼是天下大道,中正和平,帝王之道即是以礼为道。

其三,张栻认为礼的内涵是人生之礼。张栻诠释了礼是天地之礼、天下之礼,接着将礼释为人生之礼。礼是人生行为依据,是人之理,人生之礼即是人生之理。礼是人生之礼的阐释源自孔子。孔子曰:“民之所由生,礼为大。非礼无以节事天地之神也,非礼无以辨君臣上下长幼之位也,非礼无以别男女父子兄弟之亲,昏姻疏数之交也。君子以此之为尊敬然。”[2]1611礼是理,礼是人生的根本宗旨。张栻继承了先秦儒家思想,认为礼是人生之礼,是人生立道的根本宗旨。“礼者理之所存也生事之以礼以敬养也之以礼必诚必信也祭之以礼致敬而忠也亲虽有存没之间而孝子之心则一而已存是心而见于节文者无不顺所谓以礼。”[5]105人生的存在以礼为行动的原则和宗旨,生死祭葬都以礼作为原则标准。张栻说:“知命则志定,然后其所当为者可得而为矣。礼者,所以检身也。不知礼,则视听言动无所持守,其将何以立乎?知礼则有履践之实矣。知言,如吉人之辞寡,躁人之辞多之类。”[5]303张栻认为礼是人生存在的根本宗旨,是人行为践履的标准,人生之所以为人生,以礼为标准,礼是人生之礼。“先王制礼,本乎人心者也。”[5]387礼是人的本心。“盖礼义本人心之所同然。”[5](400人人具有礼的本心。“以仁存心,以礼存心者,言存主乎此也。仁者爱人,仁者必爱人也。有礼者敬人,有礼者必敬人也。”[5]492仁是人的本心,礼也是人的本心,本心是人之所以为人的标志。“其舍生而取义,由饥之食、渴之饮亦为其所当然者而已。故曰:所欲有甚于生者,所恶有甚于死者。所欲谓礼义,所恶谓非礼义也。欲恶若是,乃为得夫性之正矣。”[5]553礼是人的根本,所欲必须符合礼义,礼使人的行为符合本性的正位。“自明而诚,复其天性之本然者也。动容周旋皆中礼,盛德之至,盖生知之事也。”[5]645人生就是符合礼的人生,礼是人生之礼,人生之礼即是人生的理。

综上所述,张栻将礼内涵首先从天理的本体维度进行诠释,即是说礼是天理,一是说礼源自天理,二是说礼本身即是本体之理。天理维度的礼从天地之礼、天下之礼和人生之礼进行阐释。张栻继承了先秦和经学思想中的礼源自天道、天命的学说,认为礼即是理,从本体理上说明礼是天理,从理学视角诠释了礼的内涵,礼是天地之理。礼又是天下大道,是天下之礼,天下运行以礼为原则宗旨,天理派生出天下大道,礼即是道。礼又是人生之礼,人之所以为人关键在于有本心之仁和本心之礼,礼是人生的根本原则,既是本心宗旨,又是行为原则,礼是人的本性,是人生之理。


二、致用维度的礼是秩序

张栻将礼的内涵从本体上归结于理,是本体维度的诠释。礼不仅仅是本体上的理,还是致用上的序,即是说礼的内涵在运用上体现了秩序的本意,礼即是伦序、秩序。《尚书》说:“天秩有礼,自我五礼有庸哉!”[2]139天的秩序即是礼,人以天的秩序运行则是天地之礼的运用,五礼是天礼的运用。《礼记》说:“故圣王修义之柄、礼之序,以治人情。故人情者,圣王之田也。修礼以耕之,陈义以种之,讲学以耨之,本仁以聚之,播乐以安之。”[2]1426《礼记》认为圣王修明礼序是为了天下治理,突出了礼的伦序内涵。董仲舒以秩序说礼:圣人之道,众堤防之类也谓之度制,谓之礼节故贵贱有等,衣服有制,朝廷有位,乡党有序,则民有所让而不敢争,所以一之也。[3]231礼有秩序,通过秩序达到和谐统一。礼者,继天地体阴阳,而慎主客序尊卑、贵贱、大小之位,而差外内、远近、新故之级者也,以德多为象万物以广博众多历年久者为象。[3]275-276天地阴阳有秩序,礼即是秩序。二程也说礼即是差别,是秩序。“义,宜也。礼,别也。”[4]14二程的礼内涵突出了礼的秩序和差别意蕴。“圣人缘人情以制礼,事则以义制之。”[4]87礼有差别,其原因是因为人情而产生差别。从先秦到宋代,礼的内涵凸显了秩序和差别的意蕴。张栻继承的先秦、经学和北宋理学的礼内涵诠释,突出礼的秩序意义,从致用维度诠释礼,以序达礼,礼的内涵体现为秩序的运用,这是张栻礼内涵诠释的第二层逻辑,由体到用,由理到序。张栻致用维度礼内涵的诠释主要从秩序之礼、约文之礼和节义之礼三个方面展开,凸显了本、用、合的逻辑进程,礼的序层次逻辑说明礼是天理当然本体之序、天下大道致用之序和人生天人和合之序。


首先,张栻认为礼的内涵是秩序之礼。礼是秩序,这是礼最直接的内涵,体现了礼的尊卑、远近、亲疏的内涵,秩序体现了规矩、次序和等级意思。张栻基本传承了先秦礼的秩序的内涵,认为礼是秩序之礼,体现了个体位置的差别、差异和等级。《礼记》说礼有差异的内涵:“乐者为同,礼者为异。”[2]1529礼体现了差异、等级的内涵。张栻认为礼是天的秩序,人运用礼,讲究秩序,张栻说:“夫礼者,天之秩也。禘之为礼,惟天子得用之,而诸侯不得用之者,盖天理之所当然也。天下万事皆有所当然者,天之所为也。苟知禘之说,则于治天下之道如指诸掌之易明,亦曰循其理而已矣。”[5]117人依据礼的秩序而运用礼序。“夫子常教人者执礼也执礼者人所执行之礼所谓曲礼者也以此三者教人使之涵泳践履循循有序性与天道亦岂外是而他得哉?”[5]162夫子之教即是读诗书,执行礼。“广居,仁也;正位,礼也。”[5]423礼讲究位置的适当性,礼要求遵从正位,正位即是秩序排列。“盖三纲五常,人之类所赖以生,而国之所以为国者也。上无礼则失是理矣,下无学则不学乎此矣。”[5]442三纲五常即是礼,是秩序,个人与国家都以三纲五常之礼而成人,而治国,遵从礼的秩序。

其次,张栻认为礼的内涵是约文之礼。礼的内涵是规范、约束的意思,这种规范和约束是礼,礼是一种文明,是人类文明的体现。文明人有礼,体现了约文,即约束、约定的文明举止。从先秦到两汉都认为礼是节文,《礼记》说礼是节文:“礼者,因人之情而为之节文,以为民坊者也。”[2]1618意思是礼是节文,节制人情的过度放纵。朱熹继承先秦和经学关于礼的内涵意蕴,说礼的根源在于仁:“礼者,仁之节文。”[7]109为了仁,则通过礼进行节制。朱熹说:“礼者,天理之节文,人事之仪则也。”[6]51礼是天理,是节文之礼。张栻沿用了礼的节文内涵,认为礼是秩序和规矩。张栻说:“博学于文广闻见也约之以礼守规矩也闻见虽多而不能约以规矩则操履不实亦岂得不违畔乎故必博文而约礼然后可以弗畔。”[5]153博学多识,文化深厚,则有礼的规范和约束,遵从礼的秩序。“虽然其未易攀也其坚未易入也圣人之中未易可得也而夫子则循循然善诱人从容不迫以其序而进之其所为循循善诱者不过博文约礼而已博文者使之集众义见闻之间也约礼者使之宅至理隠微之际也。”[5]182礼的约束即是讲究规矩,遵守秩序。

其三,张栻认为礼的内涵是节义之礼。约文也是指节文,礼是节文,目的是对道义的遵守,因此礼的内涵也指节义。礼的秩序显现在个人的节制上,体现了义的规范。《礼记》说礼受仁节制:“礼节者,仁之貌也。”[2](1671礼有本质涵义则是仁,即是说节制之礼是为了达到仁,仁的实现要有节制之义,礼是节义之礼。孔子说:“克己复礼为仁。”[6]131礼是节义。张栻沿用了先秦和汉代礼的节义思想:“、慎、皆善道也然无礼以为之本则过其节而有弊反害之也盖礼者其节之存乎人心者也恭而无礼则自为罢劳慎而无礼则徒为畏惧勇而无礼则流于陵犯直而无礼则伤于然则其弊如此其贵于恭直者何哉?盖有礼以节之则莫非天理之当然无礼以节之则是人为之私而已是故君子以约诸已为要也。”[5]170礼是节制、调节之义,达到人心归正,符合天理当然。“乐节礼乐则足以养中和之徳乐道人之善则足以扩公恕之心乐多贤友则足以赖辅成之功。”[5]269节义之礼可以达到中和之道。“礼者所以检身也不知礼则视言动无所持守其将何以立乎知礼则有履践之实矣知言如吉人之辞寡躁人之辞多之类不知言则无以知其情实之所存其将何以知人乎故知言则取友不差矣。”[5]303-304节义之礼使人的视、听、言、动符合规矩,符合天道人情。“有礼义,则自身以及国,君君、臣臣、父父、子子,而上下序,所以为治也。故无礼义则上下乱。”[5]629礼的节制内涵体现了个人和国家的一致性,达到安定的治理。

综上所述,张栻将礼内涵从秩序的致用维度进行诠释,即是说礼是秩序和伦序。张栻继承的先秦、两汉和北宋儒学礼的内涵思想,突出了礼的秩序内涵,从致用维度诠释礼,以序达礼,礼的内涵体现为秩序的运用。张栻将礼内涵诠释为秩序之义,体现了由体到用、由理到序的哲学逻辑。张栻致用维度上的礼内涵诠释主要突出了秩序之礼、约文之礼和节义之礼三个方面,凸显了本、用、合的逻辑进程,礼内涵上序的层次逻辑说明礼是天理本体之序、天下大道致用之序和人生天人和合之序。


三、合宜维度的礼是信义

张栻对礼内涵的诠释从本体上归结于理,从致用上归结于序,完成了体用两个维度的诠释,张栻对礼的诠释要进入到内外合一的维度,内外合一即是义,即是说礼是信义之礼,以义合礼。义即是内外合一,体用合一。义是对仁的实施。韩愈说义是对仁的合宜行动:“博爱之谓仁,行而宜之之谓义;由是而之焉之谓道,足乎己无待于外之谓德。仁与义为定名,道与德为虚位。”[8](2662礼的本质之义则是与仁的相合宜,礼的运用体现义的需要,张栻礼内涵诠释的第三层逻辑即是合宜维度的诠释。张栻礼的合宜维度的诠释凸显了仁与义在礼上的结合,以义合礼,礼是信义。合宜维度的诠释体现了礼的本义,即是说礼即是仁的彰显,是大义的需要和实现。张栻合宜维度的诠释主要从人道之礼、天下之礼和国家之礼三个方面展开,从个人、天下和国家三个层面进行诠释,体现出个人之礼是正义,天下之礼是大义,国家之礼是顺义。个人之礼是正道,天下之礼是仁道,国家之礼是政道。合宜维度的诠释体现了哲学意义上的体用合一,逻辑上完成从身、家进入到国的诠释过程。

首先,张栻认为礼的内涵是人道之礼,人道之礼以正义为礼的本义。从本质内涵上说,个人有礼,展现出人的正义,礼是个人正义的体现。个人注重内在的修养,修养通过礼展现出来,礼节体现了正义。《礼记》说礼是士的本义:“隆礼由礼,谓之有方之士;不隆礼,不由礼,谓之无方之民。敬让之道也。”[2]1610民众有礼,有敬让之礼,规矩之礼体现了民众的正义本质。董仲舒说礼是仁和文:“礼者,庶于仁、文,质而成体者也。”[3]55礼是文,但本质是仁,礼以仁为本质。“君子笃于礼,薄于利,要其人不要其土。”[3](123君子之礼以人的本质为礼,人的本质是仁。二程说礼是人的本质:“礼一失则为夷狄,再失则为禽兽。”[4]43礼体现了人的仁的本性,礼失去了仁则是夷狄和禽兽。张栻吸取了先秦、两汉和北宋儒家对礼的内涵的诠释,认为礼是人的本义,是信义之礼。张栻说:“故信近于义则其言可复也恭近于礼于耻辱矣因恭信而不失亲近于礼义则亦可宗尚矣盖以其务实循本而非慕其名以事于外者也。”[5]101礼使人有耻辱感,礼追求本质,而不仅仅追求形式,礼的根本即是仁的本义。“盖三纲五常,人之类所赖以生,而国之所以为国者也。上无礼则失是理矣,下无学则不学乎此矣。”[5]442三纲五常是礼,以仁为根本,是个人存在的根本。“夫死生则有命富贵则在天君子夫何为乎以敬而无失为主其接人则恭而有礼而已敬而无失在已居敬而不违也恭而有礼待人恭逊而中节也此乃人道正理以行于世而人自乐亲之四海之内何莫而非兄弟是则何孤立之忧乎易所谓显比是其义也。”[5]216-217人有礼是因为人有正义之理,四海之内皆兄弟是因为以仁道为根本,礼是正义。礼的本义从个人视角上说是正义之礼,礼是信义之礼。

其次,张栻认为礼的内涵是天下之礼,天下之礼以大义为礼的本义。人与人的关系维护需要礼,天下之礼体现了人与人之间的大义。《礼记》说礼是义:“故礼也者,义之实也。” [2](1426礼是义的实际和体现。二程说礼是义:“大凡礼,必须有义。礼之所尊,尊其义也。” [4]177礼体现了大义,礼的内涵就是义,义是仁的实施和合宜。张栻将先秦、两汉和北宋儒家礼的内涵向前推进,认为礼的内涵以仁为本义。“仁能守之则在者实矣又须庄以而后内外相成而无弊。而又欲动之以礼然后为尽善动之以礼者以礼教民风动之也。”[5]262礼的运用即是推行仁义,礼体现为义,是仁义的合宜。张栻解释“事君尽礼,人以为谄也”时说:“圣人斯言伤时人不知事君之礼也尽礼’,则非有所加也适当其而已观乡党所载与夫拜下之从则可见也尽礼而人以为谄则时人之不知礼可知矣特曰人以为’,圣人道大德弘,故其言含蓄如此。” [5](119尽礼不是为了巴结和奉承人,而是义的需要。“义以方外是义为用也而此章则以义为体,盖物则森然具于秉彝之内此义之所以为体也必有是体而后品节生焉故礼所以行此者也其行之也以逊顺则和而不失故逊所以出此者也而信者又所以成此者也盖义为体而礼与逊所以为用而信者又所以成终者也信则义行乎事事物物之中而体无不具矣。”[5]258仁是本,义是用,礼则是仁义的结合,体现了仁道大义。礼的内涵是天下之礼,人与人之间追求天下大义,礼是仁道大义。

其三,张栻认为礼的内涵是国家之礼,国家之礼要顺义,顺义为礼的本义。礼的内涵在国家层面上是顺义,顺义即是顺从民义,国家之礼是顺从民义。张栻说:“为国以礼其言不让夫子所以哂季路然则能以礼让固为国之本盖和顺辑睦之所由兴也不能以礼让则其为国也将如礼何谓礼虽在天下其将如之何哉是亦无以为国矣。”[5](128国家之礼以让为礼,让是为了国家发展,和顺人心,礼让即是顺从人心。“礼者为国之理也言之不让则为废礼而失所以为国之理矣。”[5]213礼以让为礼,国家之礼需要礼让。“礼以敬为主宗庙之事严矣其大体圣人固无不知也至于有司之事则容亦有所不知者焉知与不知皆从而问敬其事也或以为不知礼圣人告之以是礼也’,所以明礼意之所存也。”[5]118礼体现为敬,敬之礼则是对民众的敬意。“欲人君推是心以行仁政,而其终则欲人臣知礼义而法先王。”[5]443仁政是先王制定礼义,行仁政则是国家之礼。“信仁贤而后礼义兴,礼义兴而后政事修,虽三王之所以治,亦不越是矣。”[5]629国家之礼以仁为礼,顺从天下民义。

综上所述,张栻将礼内涵从合宜的内外合一维度进行诠释,即是说礼是信义,是大义。张栻继承的先秦子学、两汉经学和北宋理学的礼内涵思想,突出礼的大义内涵,从合宜维度诠释礼,以义合礼,礼的内涵体现为仁义的合一,实现了内外合一。合宜维度的诠释体现了礼的本义,礼是仁的彰显,是大义的需要和实现。张栻合宜维度的诠释主要从人道之礼、天下之礼和国家之礼三个方面展开,从个人、天下和国家三个层面进行诠释,体现出个人之礼是正义,天下之礼是大义,国家之礼是顺义。个人之礼是正道,天下之礼是仁道,国家之礼是政道。


四、美善维度的礼是和美

张栻对礼内涵的诠释从本体上归结于理,从致用上归结于序,从内外合一上归结于义,张栻对礼内涵的诠释要进入到美善的维度。美善的维度即是和,即是说礼是美善之礼,以美和礼。美善、至善是精神伦理发展的最高目标,“至善即是理想状态和完美境界,至善是人类发展的目标和精神追求的理想。[9]92朱熹说:“至善,则事理当然之极也。”[6]3美善、至善即是事物达到终极的或者最高的目的善,“善是满足需要、实现欲望、达成目的的效用性”[10]26。礼的运用要达到最高的精神美善和至善,实现内外合一、体用合一的美。有子说:“礼之用,和为贵。先王之道斯为美,小大由之。”[6]51礼的目标是美。礼的运用最终达到和美,礼的运用是为了和,和的目标是达到美,因此礼内涵包含了美的意义。张栻对礼内涵的诠释最终维度要进入到美善的维度,即是说礼是和美之礼,美是礼内涵的理想逻辑。“安仁者其心纯一不待勉强而无不在是也利仁者知仁之美择而为之故曰利也。”[5]124礼的运用是推行仁,符合义,礼有利于仁,是美的体现。美善是思维发展的最高逻辑。张立文教授说:“艺术是人类精神家园的一种形式。”[11](295艺术是美的表现形式,艺术即是美,追求美的艺术。张栻对礼内涵美善维度的诠释主要从和乐之礼、和睦之礼和人生之礼三个方面展开,体现了礼的自然和美、天下和美、人生和美三层指向,礼的运行可以达到天地之和、天下之和、人格之和,礼从属于乐、人、心三方和美。



首先,张栻认为礼的内涵是和乐之礼,和乐之礼是美善之礼。和乐之礼来自自然本义,自然是和美的,自然之和是乐和。《礼记》说礼是和乐之礼:“天高地下,万物散殊,而礼制行矣。流而不息,合同而化,而乐兴焉。春作夏长,仁也;秋敛冬藏,义也。仁近于乐,义近于礼。乐者敦和,率神而从天,礼者别宜,居鬼而从地。故圣人作乐以应天,制礼以配地。礼乐明备,天地官矣。”[2]1531自然之礼是天地万物的自然秩序,具有仁义礼的性质,自然之礼和乐。董仲舒说礼是天地自然之礼:“天地人,万物之本也。天生之,地养之,人成之。天生之以孝悌,地养之以衣食,人成之以礼乐,三者相为手足,合以成体,不可一无也。”[3]168天地、万物和人构成世界,形成了自然的排列秩序,是自然之礼,自然和美。二程说礼是和乐之礼:“礼只是一个序,乐只是一个和。只此两字,含畜多少义理。”[4]225乐是礼的运用,礼乐相和。“天下无一物无礼乐。”[4](225自然之礼都是和乐之礼,处于和美的状态。“礼以和为贵,故先王之道以此为美,而小大由之。”[4]257和即是美,和的目标达到美善。张栻沿用了古圣先贤关于礼的和乐思想,认为礼是和乐之礼,礼的运用以和为方法,达到美善。张栻说:“礼主乎敬而其用则和有敬而后有和和者乐之所生也礼乐必相须而成故礼以和为贵。”[5]100和是礼的运用,礼用而致和、致美。“事不成则失其序而不和礼乐之所以不兴也礼乐不兴则必至于从事于刑罚以强人之从己,则刑罚不中而民无所措其手足矣名之不正其弊盖至此若夫君子则其名必可言其言必可行言未尝有所苟以其正名为先故耳。”[5]226事情有自然的秩序,按照自然的秩序行事,则达到和,礼乐相和,以礼待民,名正言顺。

其次,张栻认为礼的内涵是和睦之礼,和睦之礼是美善之礼。和睦之礼来自天下本义,天下是和美的,天下之和是人和。先秦至两汉都注重礼的自然之义和天下之义,认为礼是天地之礼和天下之礼。董仲舒说《礼》体现为美:诗书序其志,礼乐纯其美,易春秋明其知。”[3]35意思古代圣贤之书《礼》具有美善的性质和目标,力求达到天下人人美善。张栻继承了古圣先贤关于礼是美的思想,认为礼是善道,使天下人人美善、和美。张栻说:“若夫乐与好礼则进于善道有日新之功其意味盖无穷矣。”[5]102礼是善道,意味深长,和美无穷。“使人人各亲其亲、长其长,保其良心,以无失其常性,则顺德所生,上下和睦,而菑害不萌。由是而积之,礼乐可作,四灵可致也。虽然,使人各亲其亲、长其长,其本在于人君亲其亲、长其长而已。亲亲,仁也;长长,义也。”[5]451天下人人以礼为宗旨,在天下运用礼,天下和睦,实现仁义,和睦而美善。“先王之道以此为美小大由之而无不可行也然而有所不行者以其知和之为贵务于和而已不能以礼节之则其弊也流故亦不可行也盖为礼而不和与夫和而无节皆为偏弊也礼乐分而言之则为体为用相须而成合而言之则本一而已矣。”[5]100-101礼的运用以和为方法,通过礼之和,达到美的目标,实现体用合一,体用合一即是美,王道即是和睦之道,实现天下美善。

其三,张栻认为礼的内涵是人生之礼,人生之礼是美善之礼。人生之礼来自人生本义,人生是和美的,人生之和是指心和。自先秦以来,儒家思想追求礼的本心作用,礼的存在关键在于心和,礼在于心则有敬。董仲舒说礼发自内心信服:天地之生万物也以养人,故其可适者以养身体,其可威者以为容服,礼之所为兴也。”[3]151礼之所以能够兴盛,关键在于心和于礼,心和才能达到美。张栻与董仲舒的观点一致:“学诗则有以兴起其性情之正学之所先也礼者所据之实地学礼而后有所立也此致知力行学者所当兼用其力者也至于乐则和顺积中而不可以已焉学之所由成也。”[5]173心和才是礼的实际,人生之礼在于 心和于礼。“兼四子之美而文之礼乐然后可以为成人盖体不备不足以为成人故四子之美必兼得之虽兼之矣而不文之以礼乐则亦将失其序而不和故必文以礼乐而后可也文之以礼乐道问学之事也语成人之极致至于圣人之践形而后为尽故此言亦可以为成人矣然而又言其次者圣人所以引而进之也见利思义无苟得也见危授命无苟避也久要不忘平生之言不食其言也是虽未有过人之才而亦敦笃忠信之人。”[5]239人成为人,需要有礼乐,做到体用合一,达到和乐,向着圣人的目标前进,成为美善人生。冯友兰说:“中国哲学以为,一个人不仅在理论上而且在行动上完成这个统一,就是圣人。”[12]7冯友兰的圣人观即体现这种和美状态。张栻认为人生之礼要达到和美,即是体用合一之美。

综上所述,张栻将礼内涵从美善的体用合一维度进行诠释,即是说礼是美善与和美,这是张栻对礼范畴内涵诠释的第四层逻辑。张栻继承了先秦子学、两汉经学和北宋理学的礼内涵意义,突出礼的和美内涵。礼是和美之礼,礼是美善之礼,美是礼内涵的理想逻辑层次。张栻对礼内涵美善维度的诠释主要从和乐之礼、和睦之礼和人生之礼三个方面展开,体现了礼的自然和美、天下和美、人生和美三层指向,礼达到天地之和、天下之和、人格之和,礼的运用实现乐和、人和、心和三个方面的和美,达到美善之礼。


参考文献

[1]殷慧,郭超.传、济、修己--张栻礼学思想析论[J].湖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5,(6).

[2]阮元.十三经注疏[M].北京:中华书局,1980.

[3].春秋繁露义证[M].北京:中华书局,1992.

[4]程颢、程颐.二程集[M].北京:中华书局,2004.

[5]张栻.张栻集[M].北京:中华书局,2015.

[6]朱熹.四书章句集注[M].北京:中华书局,1983

[7]黎靖德.朱子语类[M].北京:中华书局,1986.

[8]屈守元,常思春.韩愈全集校注[M].成都:四川大学出版社,1996.

[9]李长泰.论教师国家德性形象的四层逻辑建构[J].伦理学研究,2019,(5).

[10]王海明.伦理学原理[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

[11]张立文.和合哲学论[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4.

[12]冯友兰.中国哲学简史.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6.



*作者简介:李长泰老师是第二批2020年度国民信托湖湘文化研究突出贡献获奖学者,男,1971年10月12日生,湖北大悟人,中国哲学博士,重庆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硕士生导师,湖南省高校青年骨干教师,中国人民大学博士研究生毕业,重庆市伦理学会副会长,国家社科基金项目评审专家,重庆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教研室主任与支部书记,重庆师范大学伦理硕士点学科领衔人,主要研究方向为中国哲学(先秦儒道哲学、宋明理学)、中国传统伦理、中国传统现代化、科技与伦理,从事儒家、道家思想研究20多年。科研成果有:以独著或第一作者在国家权威等期刊上发表的论文50余篇,著作6部,主持完成国家社科基金项目2项,参与完成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10余项,主持完成省社科规划项目3项,参与完成省社会科学基金20余项,获得省厅级以上奖励10项。今天刚刚发出《关于做好2022年湖湘文化研究突出贡献学者评审和十个命题论文撰写工作的通知》,李老师非常及时、给力的发来了本年度第一篇鸿论大作,真是新年新气象,鸿论开门红,深受感动,向您学习致敬!特上传网站和各群,供大家学习,是为榜样。同时敬望大家抓紧推荐、发稿,以利评审工作的开展。谢谢大家的大力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