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栻与湖湘文化 二维码
2163
张栻与湖湘文化 张勉效 (2022年3月22日) 摘 要:湖湘文化,是中华文化中一个以张栻创立“性本论”为哲学体系,并由陈谷嘉教授命名的独具特色的湖南地域文化。作为湖湘文化奠基者的张栻,已受到世人的广泛瞩目与确认,并已成为中国近代史研究中的重大课题。张栻生于蜀,长于湘。于长沙创办城南书院,主教岳麓书院。并以此为基地,授徒传道,教授传播理学思想,确立“传道济民”教育理念。创立了以“性本论”为哲学思想体系的湖湘文化。张栻是湖湘学派的集大成者,湖湘文化奠基人,南宋著名思想家、教育家、理学学宗、百世之师,因先儒先贤之德,曾两祀孔庙。宋宁宗钦定:自周公、孔子、孟子之后第四位‘天之道’儒学圣人。 关键词:张栻 湖湘文化 性本论 张朱会讲 湖湘文化,是中华文化中一个以张栻创立“性本论”为哲学体系,并由陈谷嘉教授命名的独具特色的湖南地域文化。随着湖湘文化研究的不断深入,作为湖湘文化奠基者的张栻,已受到世人的广泛瞩目与确认,并已成为中国近代史研究中的重大课题。无庸讳言,这些研究数目繁多,名目各异,对张栻在湖湘文化的重要贡献与历史地位的把握,存在一定差距。笔者从众多研究著述中,祈望寻找到一种更走近张栻于湖湘文化的杰出贡献与评价,故试以“张栻与湖湘文化”为题,作抛砖引玉之谈,以求教读者。 一、张栻生平与历史地位 张栻(1133年9月15日--1180年2月2日),字敬夫,后避讳改字钦夫,又字乐斋,号南轩,学者称南轩先生,谥曰“宣”,后世尊称张宣公,湖湘学派的集大成者,湖湘文化奠基人,南宋文化复兴的领袖、著名思想家、教育家、哲学家、理学学宗、百世之师,因先儒先贤之德,曾两祀孔庙。宋宁宗钦定:自周公、孔子、孟子之后第四位‘天之道’儒学圣人。 张栻生于蜀,长于湘。八岁随父张浚谪居永州,学以“忠孝仁义之实”。既长,拜衡山理学大师胡宏为师,于长沙创办城南书院、南轩书院、掌管碧泉书院、主管岳麓书院。并以此为基地,授徒传道,教授传播理学思想,确立“传道济民”教育理念。同时通过会友辩难与学术交流,奠定了城南、岳麓两书院湖湘学派的学统地位,创立了以“性本论”为哲学思想体系的湖湘文化。淳熙七年(1180)卒于江陵府舍,享年48岁,宿葬官山先父陵左。 张栻出生于官宦世家,远祖是“运筹帷幄之中,决胜千里之外”的西汉开国功臣留侯张良;第一世祖张九皋,是唐朝宰相张九龄之弟,曾任唐岭南节度使,由韶州曲江(今属广东)迁长安。传至八世祖张璘,任国子祭酒,随唐僖宗入蜀,由长安徙成都。十世祖张文矩,功封沂国公,即为张栻高祖,早逝,夫人杨氏携子由成都徙绵竹,张家遂为绵竹人。曾祖张纮,功封冀国公,至和元年(1054)知雷州。祖父张咸,功封雍国公,任宣德郎佥书剑南西川节度判官。父亲张浚,为南宋“中兴”贤相,抗金统帅,政治派领袖,终生志在恢复中原,力主抗金,为时人景仰的爱国主义民族英雄。曾在钦宗、高宗、孝宗三朝供职,官除枢密使,功封魏国公。隆兴二年(1164)病逝,累赠太师,谥号“忠献”,陵寝宁乡官山。 张栻“生有异质,颖悟夙成,忠献公爱之,自其幼学而所以教者,莫非忠孝仁义之实”(《神道碑》朱熹)。自四岁始,随父攻读经学。十四岁父教以儒家经典与圣人之道,日夕读“易”。这事连当时皇帝宋高宗亦有耳闻,《鹤林玉露.高宗卷紫岩》载:“宋高宗尝问张魏公:‘卿儿想渐长成?’魏公对曰:‘臣子栻年十四,脱然可语圣人之道’”。 湖南大学岳麓书院陈谷嘉教授在《岳麓书院名人传》写到:“张栻年少悟道,十五岁便能与人论道讲学。《宋史.王大宝传》说:‘大宝知连州,张竣亦谪居,命其子栻与讲学。’王系张栻之长辈,栻竟能与之论学,可见他已是饱学少年,崭露头角。他于文辞方面也不凡,虽是年少,与受知于父的宋翔(湖南帅司参议官)有诗词来往彼此酬唱。至二十三岁,张栻独立著述,理学思想初步形成。是岁所著《悫斋铭》便是他理学思想初步形成的标志。其文说:‘士或志近,辨给智巧;学之不知,其器则小。天下之理,惟实为贵;实不在外,当悫于己。不震不摇,物敦加之;以此操之,谁曰不宜。’在此铭中初步阐述了他的理学思想,不仅提出了湖湘学派以‘实为贵’的经世思想,而且还提出了‘实不在外,当悫于己’的察识涵养的修身为学之方,并以此作为座右铭。张栻此虽学业大进,但其理学思想体系的正式确立则在受业衡山胡宏之后”。 “绍兴三十一年(1161)春,他奉父亲之命,前往衡山拜胡宏为师,请教河南二程(程颢、程颐)之学。胡宏是张栻的老师,张栻是胡宏的得意高足。张栻的学术主要得之于先生胡宏,而胡宏的理学思想有赖于学生张栻继承和发扬。在理学阵营中颇具特色的湖湘学派,开创于胡宏,确立湖湘学派并称之为‘湖湘学最盛’的则是张栻”(《岳麓书院名人传》陈谷嘉)。 《共产党员网》刊发2018年12月18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庆祝改革开放40周年大会上谈治国理政中的传统文化,引用张栻“行之力则知愈进,知之深则行愈达”的讲话(详解版)写到:“张栻的学问自成一派,他的学术成就和巨大的影响力,当时与朱熹、吕祖谦齐名,时称‘东南三贤’。他于宋孝宗乾道元年(1165),主管岳麓书院教事,从学者达数千人,初步奠定了湖湘学派规模,成为一代学宗。我们现在一般人在南宋理学家中只知道朱熹,这很大程度上是因为明清统治者指定朱熹所修撰的《四书章句集注》为科举考试的标准教材,若论学述建树,张栻其实并不在朱熹之下”。“张栻的著述很多,如《论语解》《孟子说》《南轩易说》《南轩先生文集》《诸葛武侯传》《南岳唱酬集》等。在这些著述中,《论语解》有着非常重要的地位。他开始撰写于乾道三年(1167)前后,成于乾道九年(1173),故又名《癸巳论语解》。该书著于不惑之年,是张栻思想成熟期的代表作,是研究其经学和理学思想的重要著作”(《共产党员网》2021年4月8日)。 湖南大学岳麓书院邓洪波教授校点《张栻集》所撰《前言》写到:“张栻一生最大贡献并不在从政,而在治学、育人,以岳麓书院、城南书院、石鼓书院为基地,奠定了湖湘学派的规模,并最终成为集湖湘学派之大成的代表性人物。张栻与朱熹、吕祖谦齐名,并称‘东南三贤’,是当时全国最有名的学者”。 邓洪波教授校点《张栻集》所撰《前言》还写到:“计其一生,历任严州知州,尚书吏部员外郎兼权左右司侍立官、侍讲,左右司员外郎,袁州知州,静江府知府兼广南西路安抚使、转承事郎,进直宝文阁,除秘书阁修撰,荆湖北路转运副使,改知江陵府兼荆湖北路安抚使。淳熙七年(1180),以病请辞,诏以右文殿修撰,提举武夷山冲佑观,未及拜官而卒于江陵任所,年仅四十八岁。张栻虽然英年早逝,历官未久,但他却以修德立政、清廉正直、举贤荐能、选将练兵、抗金复仇等正面形象享誉孝宗时代的官场。其生也,人们对其期待甚高,《宋史》称其‘有公辅之望’;其死也,孝宗皇帝‘深为嗟悼’,‘四方贤士大夫往往出涕相吊,而江陵、静江之民尤哭之哀’。由此可见,其官宦生涯闪耀光辉,史有定论,流芳丹青”(《张栻集》宋.张栻撰 邓洪波校点) 南宋中兴“四大诗人”之一的文学家杨万里在《寄题张钦夫春风楼》一诗中高度评价张栻:“只余平生医国手,未忍旁观缩袖间”。 南宋嘉定八年(1215),宋宁宗为倡德树典,旌表张栻德才治绩,赐谥“宣”,圣诏曰:“公起千载绝学,负四海重名;以尧舜君民之心,振一世沉溺;以孔孟性理之学,起一世膏肓。……道之大原出于天,道固天之道,天不轻易授人,自周公、孔子以至孟子,厥后罕传,考论渊源,公力居多”。此即宋帝宁宗钦定张栻为:自周公、孔子、孟子之后第四位‘天之道’儒学圣人之圣旨。 张栻两祀孔庙。第一次是宋理宗景定二年(1261),以先儒身份从祀孔庙;第二次是元皇庆二年(1313),笔者以为这次应是以先贤身份从祀孔庙的,因为他已经是从祀孔庙的先儒了,但史料未有交代。先儒先贤的区别是:先儒以传经授业的典范,先贤以明道修德的典范。“入孔庙,享祭祀,圣人也。圣人,百世之师也”(《孟子与尽心篇》)。 张栻首祀石鼓祠,后尊石鼓七贤。据明代万历《重修石鼓书院志》、清代《清泉县志、营建志.祠祀》载:明永乐十一年(1413),衡州知府史中重建书舍六间以待游学者,有礼殿祀孔子,韩张祠祀韩愈、张栻二夫子。成化十八年(1482),知府何珣修复旧祠时增祀朱熹,遂创三贤祠。万历十七年(1589),朝廷允礼部尚书曾朝节之奏请,增祀周敦颐,后又增李宽、李士真、黄干三人,遂改号七贤祠。 二、张栻与湖湘文化 湖湘文化,是中华文化中一个以张栻创立“性本论”为哲学体系,并由陈谷嘉教授命名的独具特色的湖南地域文化。 “以‘性’为宇宙本体的湖湘学派,既与程朱理学流派有别,也与陆九渊心学派相异,并与张载的气本论理学不同,在理学中独树一帜…”。(《论湖湘文化是具湖南地方特色的文化形态》陈谷嘉) “湖湘”是湖南的代称。“湖湘”二字的文字记载,最早应为初唐王勃《益州德阳县善寂寺碑》中“虽复苍梧之望,湖湘盈舜之歌”之句。先秦、两汉时期湖湘的文化纳入到了另外一个历史文化形态,即楚文化中,为什么呢? 湖南大学岳麓书院教授陈谷嘉先生(新中国成立后岳麓书院第一任院长)在《张栻与湖湘学派》一文中写到:“80年代,传统文化复兴,出现了文化热的讨论。讨论什么呢?究竟我们湖南属于什么文化?当时有一个主流意见,认为湖南只是楚文化,其中一个很重要的论点是湖南没有哲学家,楚文化有老子和庄子的哲学(作者注:《道德经》)作为基础,湖南就只能列入楚文化的范畴。我认为,在南宋时期,湖南能从楚文化母体裂变为湖湘独特的区域文化形态,即具有湖南特色的湖湘文化,主要因为张栻提出了‘性本论’的哲学体系。哲学是时代的精华,是人类文明发展的理论基础。文化的变革,都要以哲学变革为先导。楚文化主要是老子、庄子的哲学思想奠定了楚文化的理论基础。同样,楚文化之所以裂变为具有湖南地方特色的湖湘文化,这是因为张栻‘性本论’哲学思想为此奠定了理论基础”、“没有张栻,湖南的文化只能属于楚文化的范畴,就不会形成湖南特色的文化形态:湖湘文化”(《张栻与湖湘学派》陈谷嘉)。 湖南大学岳麓书院教授邓洪波先生校点《张栻集》,箸撰《前言》的首句写到:“湖湘文化的中坚是湖湘学派,而湖湘学派的集大成者则是本书作者张栻”(《张栻集》宋.张栻撰 邓洪波校点) 这说的是湖湘文化的核心是湖湘学派,《张栻集》的作者张栻是湖湘学派的集大成者。而“集大成”一词则出自《孟子·万章下》:“孔子之谓集大成,集大成也者,金声而玉振也”。孟子称赞孔子,才德兼备,学识渊博,正如奏乐,以钟发声,以磬收乐,集众音之大成, 用以赞誉孔子思想集古圣贤之大。邓洪波教授是研究书院文化的学术大家,学界称之为“邓书院”,而“邓书院”则用孟子赞誉孔子的“集大成”一词来赞誉张栻,足见张栻思想在学界中的影响及历史地位无人可及。 宁乡市文物局原局长、张浚张栻思想研究会秘书长张筱林先生说道:“‘湖湘文化’一词,是国内外著名学者、哲学家、新中国成立后岳麓书院首任山长,‘湖湘文化’研究、命名第一人的湖南大学陈谷嘉教授,于1986年出版的《岳麓书院名人传》第27页第一行‘张栻在岳麓书院奠定了理学阵营中颇具特色的湖湘学派规模,更对湖湘文化的发展产生了极为深远的影响’而首次提出命名的。‘湖湘文化’是南宋湖湘学派形成后所出现的颇具湖南地方特色的区域文化。只有张栻的性本论哲学体系形成后,才有南宋之后的湖南地域文化形态,张栻是‘湖湘文化’唯一的创始人”。 三、张栻对湖湘文化的贡献 陈谷嘉教授:“在我五十多年的学术研究生涯中,除了教学工作之外,我主要致力于中国思想史研究、中国伦理史研究、中国书院研究、中国文化与中国文明路径研究。在书院文化研究中,我把研究的重点放在张栻思想的研究上。在研究中,我发现,张栻思想也是我们湖湘传统文化中一个灿烂的篇章。称他为湖湘学派的集大成者和湖湘文化的奠基人堪称实至名归”(《张栻思想是湖湘传统文化中一个灿烂的篇章》陈谷嘉、奉清清)。 (1)、创立了以性为本体的湖湘哲学体系 陈谷嘉教授:“张栻在宋代理学中独树一帜,创立了以性为本体的湖湘哲学体系。湖湘学派认为,宇宙本体既不是‘理’,也不是‘心’和‘气’,而是‘性’。张栻说:‘天下之言理者,性也’。离‘性’则无‘理’,‘性’是世界所有一切事物的终极根源”。 “张栻以‘性’为宇宙本体,这是对程朱理学的否定,在古代思想中‘性’即指人性,‘性’是人本质的抽象,虽然至宋代‘性’已扩大到物性,但‘性’主要是指人性。孔子说:‘性相近,习相远’。即人有共同人性,人后天对‘性’即人本质的陶冶则有甚大区别。以张栻为代表的湖湘学派,从哲学上进一步探讨了人在世界上的定位,以性为本体,实际上是以人为本体,凸显了人在世界中的主宰地位,人不仅可适应世界的变化,而且能动地改造世界,其哲学意义至为明显。以性为本体的哲学,为人类设计了‘一个以人为中心的社会发展框架’,凸显了社会发展的‘人的目标’,奠定了以人的价值与尊严以及人生意义为核心的湖湘文化人文精神。众所周知,哲学是关于世界观的学问,是时代的精华,是包括自然科学在内的人文科学在内的理论基础。在张栻为代表的湖湘学派的哲学理想辐射和扩散下,引发了湖湘文化的母体楚文化的裂变,从而分化出赋有地域性特征的湖湘文化形态。历史已经反复证明,张栻是湖湘文化的奠基人,功不可没”(《张栻思想是湖湘传统文化中一个灿烂的篇章》陈谷嘉、奉清清)。 (2)、“张朱会讲”开启了中国学术讨论先河 陈谷嘉教授:“‘朱张会讲’确切地说,是‘张朱会讲’。朱熹早年师从学者李侗,李侗去世后,朱熹失去宗师指导下,自认为是在江河飘浮的小舟,眼前一片渺茫,不知何处上岸,心情苦闷。孝宗乾道三年下定决心,在弟子李泽之、范念德的陪同下,从崇安出发到岳麓书院请教张栻,当时天气十分炎热,有人劝阻,但他执意前行。来到岳麓书院以后,围绕太极、乾坤、性与情关系请教张栻,反复讨论,三日三夜不合眼。朱熹不虚此行。回到福建,致信张栻说:‘始知太极蕴,从君识乾坤’。对于周敦颐的太极图说的意蕴和对天地的认识等,都有真切的收获”。 “‘张朱会讲’开启中国学术讨论的先河,比朱陆鹅湖之会早八年。古代中国农耕社会是一个封闭社会,各个地区有自己的独特的文化,如中原地区有齐鲁文化,楚地有楚文化,另有巴蜀文化、岭南文化等,地域之间极少有文化的交流。自汉武帝采纳大儒董仲舒‘罢黜百家,独尊儒学’之后,历千年以来,儒学一统天下,凡与儒学相悖被斥为异端邪学。进入宋代之后,政治环境比较宽松,士人思想活跃,百家并起,出现了历史上相似于春秋战国的又一个学术繁荣时期,学派林立,各家各派既相互争辩,又相互汲取,展开广泛的思想交流。历史上有名的‘张朱会讲’即在此学术宽松环境下出现的。虽然朱熹与张栻各居一地,福建与湖南有千里之遥,但关山阻隔不了宋代学术交流大势。朱熹对胡宏、张栻学术极为推崇,他称之为湖南一派,湖南学和湖湘学,朱熹与张栻结为金兰之友。史家把张栻、朱熹、吕祖谦称为‘东南三贤’”。 “东南三贤”,“其核心人物、学术领袖当为张栻”。“‘张朱会讲’促进了湘学与闽学的交流和发展。岳麓书院首开‘张朱会讲’,尔后相沿相袭,千年学府岳麓书院成为各学派的讲坛,先有宋代事功学派陈傅良,明代有心学派大师王阳明等在此讲学,对湖湘文化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我们无论给予何种的肯定都不会过高”(《张栻思想是湖湘传统文化中一个灿烂的篇章》陈谷嘉、奉清清)。 四川师范大学教授蔡方鹿先生:“我认为,尽管人们经常讲‘朱张会讲’,但还原历史的真实,应该是‘张朱会讲’为好。有两方面原因:一是从形式上讲,此次会讲是张栻为主,朱熹为客,是朱熹于南宋乾道三年(公元1167年)专程从福建崇安出发,不远千里,来到(潭州)长沙拜访张栻,向张栻请教学问,而张栻是施教者,比求教者朱熹更为重要,所以张栻应放在朱熹之前。二是从内容上讲,张栻、朱熹二人会讲,主要讨论了‘未发与已发’,‘察识与涵养’等有关‘中和之义’的问题。在会讲中,张栻针对朱熹的提问,把他所理解的性为未发,心为已发的观点以及先察识后涵养的持论告诉朱熹。朱熹在和张栻的讨论中,虽‘三日夜而不能合’,但经过一番思索,最终还是接受了张栻的观点。 可见,此次会讲从思想内容上看,是张栻影响了朱熹(尽管以后二人的思想都发生了变化),张栻思想比朱熹更重要。所以,应该把张栻放在朱熹之前”(《“朱张会讲”实质上是“张朱会讲”》蔡方鹿.2018-12-19 11:50:54 凤凰网国学)。 湖南大学岳麓书院院长肖永明教授:“乾道三年的‘朱张会讲’是朱熹、张栻对当时二人共同关心的学术问题所进行的一次讨论。对朱熹、张栻二人来说,这是一次完全平等的学术交流与对话。在同时的学者看来,朱张两人的学术成就与学术地位也难分轩轾,因而总是将两人相提并论。但是朱子门人后学们基于其道统观念,在对‘朱张会讲’的叙述中,突出朱熹的主流、正统地位,强调朱熹的主导作用,而将张栻描述为最后改变自己看法而完全认同朱熹之说。在南宋乾道三年,即将迈向中年的朱熹,其思想理论建构正在进行,学术体系尚未成熟,其正统、主流的地位还没有确立。从历史角度看,朱子弟子后学对‘朱张会讲’的叙述未免有失真之处”(《事实与建构:‘朱张会讲’叙述方式的演变》肖永明、谢川岭)。 首都师范大学哲学系教授陈明:“‘朱张会讲’确实非常有名,对岳麓书院、对儒学本身都影响深远。由于后来朱子影响增大,理学对社会全面渗透,最后就是朱子及其门人对二人思想关系的叙述建构有关(岳麓书院院长肖永明教授所撰《事实与建构:‘朱张会讲’叙述方式的演变》一文专门讨论)。这里想补充一点,朱子本人对胡宏和张栻文稿的编辑删改,更使得这一切在后来几乎失去了正本清源的文献依据。例如朱熹《知言疑义》里引述的胡宏观点在现存的《知言》文本里已经找不到了--不管基于什么理由,这都是不妥的。至于会讲本身,各种研究文章已经讲得很清楚了。简单来说,它的起因是作为具有创造性的思想家,朱子不满足自己从老师那里学习的道南学派的东西,觉得曾经跟张栻讨论到的不同的理路似乎蕴含着别样的可能性,就想再续前缘、往从而问。因为是带着特定知识背景和问题意识来的,自然是唇枪舌剑、电光火石,有接受有保留,对对方和自身的特点长短都看得更加清楚。所以,他不仅很快形成了自己的‘中和旧说’,而且几乎是旋踵之间又更上层楼,建立起‘中和新说’。如果事情到此为止也就算了,可朱子在自己形成所谓‘中和新说’后,自认绝对真理,反过来对胡宏的《知言》列出七宗罪,不仅编撰《知言疑义》开批斗会,像老师给学生改作业似的指指点点,还在文稿整理中刀砍斧削,将自己的观点强加于人。而本来是平等讨论,甚至远道问学的会讲,到后来的叙述中演变成了程朱理学对湖湘学的指导棋乃至整改和收编,这才是我要强调朱张会讲首先是一次思想交锋的原因。讨教成为‘踢馆’,则可以说是对我这一强调之必要性的另类佐证与支持”(《“朱张会讲”的意义并非这么简单》陈明--2018-12-28 15:08:40 凤凰网国学)。 (3)、奠定了“成就人才,传道济民”的教育宗旨 张栻主教岳麓书院,主张以“成就人材”,“传道济民”为教育宗旨,在他撰写的《岳麓书院记》中指出:“岂特使子群居族谈,但为决科利禄计乎?亦岂使子习为言语文辞之工而已乎?盖欲成就人材,以传道而济斯民也”。教育就是要为社会培养经国济世的人才。这就是他办学的教育宗旨。正是这种教育理念的传承,才使得岳麓书院有千年学府,弦歌不绝,湖湘文化枝繁叶茂。 传道济民之传道,即传承儒家道统,担当起儒学继承和弘扬的责任;而济民,则为经世致用,匡济天下,强调儒家学者应具有兼济天下的社会责任感。传道济民的教育宗旨,深切体现了儒家学者的理想人格与传统价值观。 原湖南大学教授、北平国学院教授兼文学系主任李肖聃在《湘学略》文中说:“南轩进学于岳麓,传道于二江(静江和江陵),湘蜀门徒之盛,一时无两”。《宋元学案》中介绍南轩门人及再传弟子,成器者达数十人。其中有“开禧北伐”功臣吴猎、赵方,官至吏部侍郎的“忠鲠之臣”彭龟年,组织抗金、“锐志当世”的游九言、游九功兄弟,善于理财,整顿“交子”卓有成效的陈琦,“光于世学”的理学家张忠恕等。他们都是张栻主管岳麓时的学生,被称之为“岳麓巨子”,他们真正践履了张栻“传道济民”的思想。正是这种思想,对岳麓后世学风产生了巨大影响,从明清到近代,产生了一代又一代令人惊叹而又应深思的历史现象。 《岳麓书院国学院院长朱汉民谈岳麓书院的学术传统与教育传统》(《光明日报》记者刘剑,2020年12月19日)写到:“张栻‘成就人才,传斯道而济斯民’的教育宗旨,为元、明、清各朝的书院山长、讲学者所坚守与弘扬,同时影响了一代代湘学学人,后代如王夫之、吴道行、严如煜、欧阳厚均、陶澍、贺长龄、贺熙龄、魏源、曾国藩、胡林翼、刘蓉、郭嵩焘、刘长佑、李元度、杨昌济等,他们既是岳麓书院的学统传人,又是重要的理学学者,从而影响了整个明清以至近代中国的历史进程。” 在纪念张栻诞辰885周年学术研讨会上有学者说:湖湘文化学脉,千年弦歌不绝。传道济民宗旨,南轩永驻史册。 作者简介: 张勉效:宁乡市政协文史调研员、张浚张栻思想研究会副秘书长. 参考文献: 1、《岳麓书院名人传》陈谷嘉 2、《共产党员网》2021年4月8日 3、《张栻集》宋.张栻撰 邓洪波校点 4、《孟子与尽心篇》 5、《张栻与湖湘学派》陈谷嘉 6、《张栻思想是湖湘传统文化中一个灿烂的篇章》陈谷嘉、奉清清 7、《吕祖谦与张栻交游详考——兼谈南宋初年“东南三贤”之由来》 张天杰 8、《“朱张会讲”实质上是“张朱会讲”》蔡方鹿 9、《事实与建构:‘朱张会讲’叙述方式的演变》肖永明、谢川岭 10、《“朱张会讲”的意义并非这么简单》陈明--2018-12-28 15:08:40 凤凰网国学 11、《论湖湘文化是具湖南地方特色的文化形态》陈谷嘉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