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明节缅怀魏宣二公 二维码
2145
清明节缅怀魏宣二公 享誉“龙凤呈祥之胜,湖湘文化之源。”的官山,浓缩着“紫岩补天术、南轩医国手。”的文化传承和传奇!岁次壬寅,节届清明,因新冠疫情影响,我们张浚张栻嗣裔和各界社会人士,谨以敦诚敦敬之礼,敬告此文稿缅怀张浚张栻二公之英灵。 “善理万事继绝学,知行天下承南轩”,习近平总书记在庆祝改革开放40周年大会的讲话中引用了张栻“行之力则知愈进,知之深则行愈达”这一经典名句。讲话中共总结了九条改革开放40年所得到的宝贵经验。2021年4月8日《共产党员网》诠释:《行之力则知愈进,知之深则行愈达——习近平谈治国理政中的传统文化智慧》一文中指出“这九条经验正是马克思主义原理与中国改革开放实践相结合的产物。没有对马克思主义原理的认知和尊重,中国的发展就会偏离社会主义的方向;没有改革开放的伟大实践,马克思主义在当代中国的发展也就失去了源泉活水。这之间的关系,正是对张栻‘行之力则知愈进,知之深则行愈达’的完美印证;而传统文化所蕴含的智慧与活力,也藉此得到了彰显。” 张栻字敬夫,号南轩,学者称南轩先生,谥曰宣,后世又称张宣公。南宋文化复兴领袖,政治家、军事家、教育家、思想家、哲学家、易学大师,道学宗主,岳麓书院著名山长,湖湘文化奠基人,百世之师,惟世楷模、继周公、孔子、孟子后第四位获“天之道”的圣人,从祀孔庙。张栻出生官宦和留侯世家,真正的书香门第。《共产党员网》文中还说 “第一点是他的家世。张栻的远祖是‘运筹帷幄之中,决胜千里之外’的西汉开国功臣留侯张良;父亲是南宋名臣、抗金派政治领袖右相张浚。这两个人,不但在身前大名鼎鼎,身后也是万古流芳。出生在这样的家庭,很容易就会把自己放在那条最优秀的民族文化的系统之中,这就是古人所谓‘家声’的影响力了。第二点,是他的学术成就和巨大的影响力。张栻的学问自成一派,当时与朱熹、吕祖谦齐名,时称‘东南三贤’。他于宋孝宗乾道元年(1165),主管岳麓书院教事,从学者达数千人,初步奠定了湖湘学派规模,成为一代学宗。我们现在一般人在南宋理学家中只知道朱熹,这很大程度上是因为明清统治者指定朱熹所修撰的《四书章句集注》为科举考试的标准教材,若论学术建树,张栻其实并不在朱熹之下。” 湖湘文化的特点是张栻性本论哲学体系的湖南地域文化形态,集中体现在经世致用、成就人才、传道济民、知行互发的内涵中,极具和而不同、敢为天下先、包容与开放的精神。“湖湘文化”是国内外知名学者、著名专家、理学家、哲学家、新中国岳麓书院首任山长、“湖湘文化”研究、命名第一人、湖南大学陈谷嘉教授于1985年撰写出版的《岳麓书院名人传》第二十七页第一行首次首用命名的,是南宋湖湘学派形成后所出现的颇具湖南地方特色的区域文化。正如陈谷嘉教授在《论湖湘文化是具湖南地方特色的文化形态》一文中指出的:“以胡宏、张栻为代表的湖湘哲学体系的确立,为南宋时期湖南新文化形态即湖湘文化体系的形成奠定了理论基础,不仅为此文化体系的建构提供了新的世界观和方法论,赋予了人们创造新文化的灵魂和智慧,同时也规定了湖湘文化的特质和价值。我们完全可以说,南宋时期湖南哲学学派,诱发了湖南文化的大变动,从而在此变动中产生了一种颇具湖南地方特色的新的文化形态即湖湘文化。历史已表明,没有胡宏、张栻性本论哲学体系,就不可能有南宋时期湖南文化大发展,不可能有别于传统楚文化的湖湘文化形态的出现。” , “乾道元年(1165)岳麓书院重建时,延聘张栻为岳麓书院主教,所作《潭州重修岳麓书院记》便是岳麓书院毁于兵火后重建的真实记录,“自此之后,岳麓之为书院,非前之岳麓矣,地以人而重也。”, “张栻的学术深得胡宏的教诲,而先生的理学思想有赖于张栻的继承和发扬,湖湘学派开创于胡宏,确立湖湘学派并称之为‘湖湘学最盛’则是张栻。师生二人是湖湘学派的奠基人。” 张栻在湖南创办城南书院、南轩书院,主管岳麓书院 ,掌管碧泉书院,对南宋的教育贡献巨大,提出了"盖欲成就人才,以传道而济斯民也"的全新育人理念;更指出育人必将“明人伦、知礼义、辨义利”放在首位,强调人伦又即礼义,人伦叙则礼义兴,礼义兴则天下平。 2020年9月17日,习近平总书记在考察岳麓书院时提岀了许多新思想、新观点、新论断。总书记关于实事求是思想路线策源地的重要论述,把岳麓书院的历史地位提升到了一个全新高度;总书记对“惟楚有材,于斯为盛”、“怀古壮士志,忧时君子心”、“盖欲成就人才,以传道而济斯民也。”的全新解读,把岳麓书院的历史文脉推进到新时代,也为新时代的岳麓书院确定了性质、确定了位置、确定了方向,更确定了红色基因。张栻的教育思想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智慧结晶。 张栻作为南宋文化复兴领袖,对南宋文化复兴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发展作出了杰出贡献。"天才成群而来"的年代,张栻与朱熹,吕祖谦则并称"东南三贤",其“核心人物、学术领袖当为张栻”。张栻为“一世道学宗主”,南宋嘉定八年(1215),宋帝宁宗诏曰:“公起千载绝学,负四海重名……圣贤不传之绪,赖公复续……公以尧舜君民之心,振一世沉溺,以孔孟性理之学,起一世膏肓。天不爱其道。道之大原出于天,道固天之道,天不轻以授人,自周公、孔子以至孟子,厥后罕传,考论渊源所自,公力居多”。此为宋帝宁宗钦定张栻为自周公、孔子以至孟子之后第四位‘天之道’儒家学派的圣人之旨。张栻与朱熹举行了历史上有名的“张朱会讲”,更是首开中华学术论坛的先河。朱熹回到福建,致信张栻说:“昔我抱冰炭,从君识乾坤,始知太极蕴,” 乾道元年(1165),正是张栻在宁乡官山为父守孝丁忧、其哲学思想成熟的时期,处于不惑之年。陈谷嘉教授所著《张栻评传》中指出:张栻奠定了湖湘学派的规模,创立以性为本体的湖湘哲学体系,确立了湖湘文化的全部内涵。“张栻的著述很多,如《论语解》《孟子说》《南轩易说》《南轩先生文集》《诸葛武侯传》《南岳倡酬集》等著作,都是张栻思想成熟期的代表作,是研究其经学和理学思想的重要著作……知与行的关系,是中国哲学史,特别是宋明之际的哲学家们经常讨论的一个重要内容。”宋孝宗赐张栻为讲官,为皇帝讲解《诗经》,并七次获皇帝召见。南宋中兴四大诗人、文学家杨万里在《寄题张钦夫春风楼》一诗中高度评价:“只余平生医国手,未忍旁观缩袖间。”著名学者岳飞之孙岳珂赞张栻:“万世仰之,曰人中龙。”左宗棠深受张栻思想的影响,固守“耕读传家”、以“儒学”安定天下。曾国藩对张栻特别敬仰,给张栻重新修墓,并在墓碑上篆刻“高瞻远瞩”四个大字。杨锐赞张栻“高天仰北斗,正学崇南轩。”毛泽东在湖南一师读书期间,追寻张栻留下的足迹,和肖子升一起到宁乡官山张浚张栻墓去拜谒,并自称“我也是南轩先生的学生”。张栻的优秀民族智慧和结晶,影响着民族文化的传承和社会的发展,他所奠定的湖湘文化在近代造就了“湖南人才半中国”、“中兴将相,十九湖湘”、“半部中国近代史由湘人写就”、“无湘不成军”、“敢为人先”等盛誉。我们湖南清末民国早期革命家、中国共产党员杨度曾于1903年在《湖南少年歌》中写道:“若道中华国果亡,除非湖南人尽死!”,这就是湖南人的灵魂,湖南人的担当,湖南人的家国情怀,“湖南人的精神,湖南人俨然成为国家民族唯一的救世主和保护神(陈独秀)”。 湖南大学、岳麓书院、宁乡、官山都是湖湘文化的重要发源地,历届清明我们都聚集在这里虔诚的纪念先贤。遵照党中央、国务院《关于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的意见》的精神,我们还将进一步联合城南书院、碧泉书院等全国各地的专家学者一道探索状元故里、宋理学文化之乡、湖湘文化之源的传统文化更深层次的内涵,积极推动湖湘文化研究、研学旅活动、乡村振兴的快速发展,拟于2023年10月29日(农历九月十五日)会同湖南大学、湘潭大学、湖南第一师范学院共同筹办纪念张栻诞辰890周年大型国际学术研讨会,还计划推进恢复南轩书院,启用并发挥其故有的基本功能,规划了张栻、辛弃疾《过长桥》诗词碑亭文化广场的建设。“让历史说话,让文物说话”,“以古人之规矩,开自己之生面”。让湖湘文化更加光大辉煌,愿湖南、中国更加文明富强。 “天地之道不熄,南轩之教不朽”! 最后,祝大家吉祥安康! 附宣传讲学理念: 一、提升高度谈认识, 发掘历史话南轩, 拓展格局做研究, 摆正位置讲学问, 认知理念说前提, 悟道方能施济民, 经世致用医国手, 湖湘文化龙塘源。 二、 清明时节倍思亲,兄弟姐妹总是情,团结一心秉祖德,文化传承耀黄庭。 认真学习张栻“知与行关系”等理学、哲学思想,正是指导我们研究张浚张栻思想的力量源泉,更是推动我们事业发展的真正动力。 有道是:“祖宗有德儿孙福,天地无私父母恩。” “紫岩补天术、南轩医国手。” “龙凤呈祥之胜,湖湘文化之源。” “善理万事继绝学,知行天下承南轩。" 龙凤之地昌道统, 安宁之乡化民纯, 南轩为师明伦理, 圆梦中华万年兴。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