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湘文化与张栻 二维码
611
湖湘文化与张栻 张祖军 (宁乡市自然资局纪委委员,红网佳作特评、红网作家编委、星辰在线通讯员) 摘 要 湖湘文化的特点是张栻性本论哲学体系的湖南地域文化形态,是国内外“湖湘文化”研究第一人陈谷嘉教授命名。湖湘学派开创于胡宏,确立湖湘学派并称之为‘湖湘学最盛’则是张栻。张栻的学术建树、哲学思想独树一帜,没有张栻性本论哲学体系,就不可能有南宋时期湖南文化大发展,不可能有别于传统楚文化的湖湘文化形态的出现。张栻是南宋文化复兴领袖,是湖湘文化的奠基人。岳麓书院、城南书院、宁乡都是湖湘文化的重要发源地。 关键词:张栻 湖湘文化 哲学体系 发源地 创始人 湖湘文化的特点是张栻性本论哲学体系的湖南地域文化形态,集中体现在经世致用、成就人才、传道济民、知行互发的内涵中,极具和而不同、敢为天下先、包容与开放的精神。新中国成立后,岳麓书院首任山长陈谷嘉教授研究“湖湘文化”40余年,曾兼职张浚张栻思想研究会首任会长,他是国内知名学者、哲学家,国内外“湖湘文化”研究、命名第一人。①湖湘文化是南宋湖湘学派形成后所出现的颇具湖南地方特色的区域文化。正如陈谷嘉教授在《论湖湘文化是具湖南地方特色的文化形态》一文中指出:“以胡宏、张栻为代表的湖湘哲学体系的确立,为南宋时期湖湘新文化形态即湖湘文化体系的形成奠定了理论基础,不仅为此文化体系的建构提供了新的世界观和方法论,赋予了人们创造新文化的灵魂和智慧, ———————————————————————————————————— ①1987年,陈谷嘉:《岳麓书院名人传》第27页第1行。 同时也规定了湖湘文化的特质和价值。我们完全可以说,南宋时期湖南哲学学派, 诱发了湖南文化的大变动,从而在此变动中产生了一种颇具湖南地方特色的新的文化形态即湖湘文化。历史已表明,没有胡宏、张栻性本论哲学体系,就不可能有南宋时期湖南文化大发展,不可能有别于传统楚文化的湖湘文化形态的出现。” 张栻(1133年——1180年)字敬夫,号南轩,学者称南轩先生,谥曰宣,后世又称张宣公。南宋汉州绵竹(今四川绵竹市)人,南宋文化复兴领袖,政治家、军事家、教育家、思想家、哲学家、易学大师,道学宗主,岳麓书院著名山长,湖湘文化奠基人,百世之师,惟世楷模、继周公、孔子、孟子后第四位获“天之道”的圣人,从祀孔庙。张栻出生官宦和留侯世家,真正的书香门第,系唐代玄宗朝宰相张九龄弟即节度使张九皋的十四世孙,其父张浚、字德远,号紫岩,封魏国公,谥忠献;宋中兴名相、抗金统帅、民族英雄、帝王之师;南宋伟大的爱国主义政治家、军事家、易学大师;道家兴国神、十七世文昌帝君;配享宋昭勋阁、明、清历代帝王庙。①其祖母计氏,名法真,人称孟母,出身官宦世家,从小受过良好的教育。计氏娘家是世代为官的大户家庭,祖父计用章、父亲计良辅、弟弟计有功,三代举进士,三代为言官。张栻这个人,“第一点是他的家世。张栻的远祖是“运筹帷幄之中,决胜千里之外”的西汉开国功臣留侯张良;父亲是南宋名臣、抗金派政治领袖右相张浚。这两个人,不但在身前大名鼎鼎,身后也是万古流芳。出生在这样的家庭,很容易就会把自己放在那条最优秀的民族文化的系统之中,这就是古人所谓“家声”的影响力了。第二点,是他的学术成就和巨大的影响力。张栻的学问自成一派,当时与朱熹、吕祖谦齐名,时称“东南三贤”。②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①2021年10月1日,张浚张栻思想研究会封面。 ②《共产党员网》:行之力则知愈进,知之深则行愈达 (详解版) ——习近平谈治国理政中的传统文化智慧。 一、湖湘文化精神主要有三个方面的特点 (一)“经世致用、传道济民”的执政理念。 湖湘学派有强烈的经世致用、传道济民的治学宗旨,对湖湘士人群体的价值取向有着终极的指导力量。张栻亲作的《潭州重修岳麓书院记》中,明确了岳麓书院教育的目的是为培养“经世致用”、“盖欲成就人才、以传道而济民也”①的办学主张。从张栻创新、传承、发展到湖湘学派最盛的学风在中华大地代代相传,他强调理论联系实际,尤其注重解决现实中的实际问题。在张栻的影响下,湖湘学派把人才培养与经邦济世、挽救民族危机、文化危机紧密结合起来,形成了“经世致用、传道济民”的执政理念。南宋初期国内、国外局势日趋恶化。张栻不顾个人安危荣辱,怀着治国安邦的心力挽狂澜,关心民众,严整吏治,为后世树立了榜样。 淳熙元年(1174),张栻奉旨去静江(今广西桂林)任知府,广西地处边陲,是荒僻之地,人稀地旷,百姓十分穷苦。张栻到达广西后,立刻精兵简政,精选士兵,强化训练,有力提高了军队的战斗力。他注重同少数民族的联系融洽,规劝各溪峒首领消除积怨,和睦相处,爱惜人命;他上书朝廷,请求减免修仁、阳朔、荔浦三县赋税。张栻经略广西三年余,为民办了许多实事,形成社会繁荣、民心稳定的良好局面。 淳熙四年(1177),张栻在湖北任职时,湖北是个有名的难治之地,贪官多、盗贼多,张栻到任后,严查贪官污吏等一系列改革措施,据《宋史》记载:“他一天之内革职查办贪官污吏竟达十四人,还将里通敌国的贼人,斩首示众。帅守刘大辩无视王法,仗着自己的亲戚在朝廷为官,作恶多端,邀功害民;张栻连续向朝廷上奏章五次,严加弹劾,请究其罪,刘大辩劣绩败露,从而改任他郡,”①刘大辩调离湖北后,张栻不畏强权继续上折弹劾刘大辩。张栻“经世致用、传道济民”的执政理念和政治活动对当今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八百多年来,人们至今仍学习他的执政思想。 ①《朱子全书外编》第4卷;《南轩先生文集》 (二)开放、包容与敢为天下先的独立创新精神。 楚荆之地,历史悠久、人杰地灵、源远流长。远古神炎传说,创华夏之文明。一方水土养育一方人,潇湘之地,山环水绕,古往今来,人文荟萃,湖湘人才遍及三湘四水、大江南北,人才之盛,称誉天下。江河绵延,万古长流,在于不断地融汇百川的新流;文化传承,昌盛不衰,在于不断承旧开新的勇者。湖南历代人才,披精沥沙,承旧革新,引领湖湘文化之发展,湖南历史名人在中国文化与历史之进程中功不可没。湖湘文化在长期的历史发展中,之所以能够成为一种独具特色的区域文化,就在于它具有博采众家的开放精神。岳麓书院在张栻主管下,对各家各派打开大门,引起百家争鸣。在中国历史上首开了学术讨论的先河,即人们熟知的“张朱会讲”。在书院讲坛上先后由各家学术大师讲学传道。各个学派不存门户,相互交融、吸取,突出表现了湖湘文风、学风的开放和包容的风格。湖湘文化在近代造就了“湖南人才半中国”、“中兴将相,十九湖湘”、“半部中国近代史由湘人写就”、“无湘不成军”、“敢为人先”等盛誉。我们湖南清末民国早期革命家、中国共产党员杨度曾于1903年在《湖南少年歌》中写道:“若要中国亡,除非湖南人尽死!”①这就是湖南人的灵魂,湖南人的担当,湖南人的家国情怀,“湖南人的精神,湖南人俨然成为国家民族唯一的救世主和保护神。”②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①《宋史》:卷429,中华书局点校本,1985年。高畑常信:《张栻年谱》第184页。 陈谷嘉:《张栻与湖湘学派研究》第12页。
(三)发奋图强的爱国主义精神。 爱国主义是中华民族的光荣传统,这一传统在湘人的文化传承中表现得尤为突出。湘人的爱国主义精神,发轫于张栻奠定的湖湘学派,张栻忠君爱国、忧国忧民的事迹感染与激励着一代又一代的湘人。张栻主管岳麓书院、创办城南等书院为国家直接输送了一批经世致用的人才,如具有杰出军事才能、抗金御敌的赵方,“开禧北伐”、保家卫国的吴猎,锐志当世、悉南北事的游九言、游九功兄弟,忠贞不阿的吏部侍郎彭龟年等等;尤在宋末之际,诸儒奋起书室,投笔操戈,登陴以护山河,为守城而浴血奋战,十亡其九,以实际行动向他们的老师递交了一份完美而悲壮的答卷,谱写了中国教育史上气壮山河的感人篇章。张栻的著名弟子吴猎、赵方谨遵张栻教诲,抗金报国,他们在抗金斗争中战无不胜,攻无不克,赵方部将孟珙联蒙灭金,血洗靖康之耻,实现了张浚、张栻父子的夙愿。张栻培养的弟子都践履了他的“传道济民”的思想,其学术思想和政治活动使湖湘文化更加流光溢彩。 ①陈谷嘉:《张栻评传》第109页;杨度:1903年,《湖南少年歌》。 ②陈独秀:百度 二、张栻对湖湘文化的主要贡献 (一)奠定了湖湘学派的规模。 张栻的学术建树、哲学思想独树一帜,家庭素有家教的传统,其先辈多得于家学的熏陶。张栻从小随父亲张浚转战沙场,良好的家教代代相传,连绵不绝。张栻年少好学,“生有异质,颖悟夙成,忠献公爱之,自其幼学,面所以教者,莫非忠孝仁义之实。”①当他四岁时,父亲便教以忠孝仁义。绍兴十一(1141),张栻年仅八岁,随父亲张浚迁湘先后居住永州、连州、潭州等地,在父亲的殷勤教诲下,虽年少,“十四岁脱然可语圣人之道,②”其事迹不径而走,传之遐迩,就连当时的宋高宗亦有耳闻,自此家父专门以《易》加以教导,同时在“儒家经典、修德立政、抗金爱国、易经易理”等方面加以思想影响。“张栻十五岁已成为一个饱学少年,在学林中崭露头角,其父命子与之讲学,常与湖南帅司参议官多有诗词来往和酬唱。”③“绍兴二十六年(1156)张栻的理学思想初步形成,是岁他著《悫斋铭》便是重要标志。”④绍兴三十一年(1161),张栻二十八岁,他奉父亲之命,往衡山拜胡宏为师,请教河南二程(程灏、程颐)之学。张栻拜胡宏为师后,极为器爱,“见知其大器,即以所闻孔门论仁亲切之皆告之”,学问大进,二十九岁便著《希颜录》献老师指正。胡宏对《希颜录》仔细审读,加以批改,对张栻的好学极大赞赏:“圣门有人,吾道幸矣。”⑤“乾道元年(1165),张栻主管岳麓书院。元代理学家吴澄在《重建岳麓书院记》说:“自此之后,岳麓之岳麓,非前之岳麓矣!地以人重也。”⑥这是对张栻主管岳麓书院后的真实记录。张栻主管岳麓书院,一时群贤毕至,人文荟萃,从学者广及东南数省,“张栻的学术深得胡宏的教诲,而先生的理学思想有赖于张栻的继承和发扬,湖湘学派开创于胡宏,确立湖湘学派并称之为‘湖湘学最盛’则是张栻。师生二人是湖湘学派的奠基人。”①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①、⑤朱熹:《右文殿修撰张公神道碑》,高畑常信:《张栻年谱》第167页,168页。 ②《鹤林玉器·高宗卷紫岩》。 ③《宗史·王大宝传》,陈谷嘉:《张栻评传》第3页。 ④、⑥陈谷嘉:《张栻评传》第6页、第173页。 (二)对湖南传统教育的改革作岀了巨大贡献。 张栻在湖南主管岳麓书院 、掌管碧泉书院、创办城南书院、南轩等书院,对南宋的教育贡献巨大。自隋唐科举取士以来,教育便逐渐成为求取功名利禄的工具,学校成为跻身仕途的桥梁;张栻反对当时科举制度的弊病,对教育进行了彻底的改革,提出了一整套全新的教育方案,为当时的教育界注入了一股新风。 张栻在他作的《潭州重修岳麓书院记》中郑重提出办学的根本目的:一是“盖欲成就人材,以传道而济斯民也。”②首先把中国古代千百年所传承的“决科利禄计”公开地排除在岳麓书院办学理念之外,这无异是对传统“士者仕也”的挑战,挞伐了读书做官论。”③张栻“盖欲成就人材,以传道而济斯民也。”的办学新主张,发前人所未发,在人材培养上提出了一个鲜明的目标,“传道”、“济民”。学校必须要为社会培养经国济世、治国治民、拯救民生为己任,为国尽忠,为民尽责的栋梁之才。二是“明人伦、知礼义”。在儒家看来,一个人如果不重修身,不讲道德,就不能立足于世。人与动物的根本区别,在于有理性,讲道德。儒家讲修、齐、治、平,先由个人修身出发,然后才能家庭和睦、治国、平天下。因此无论贵为天子,还是普通庶民,必须将修身放在首要位置。人伦即伦理,是人与人之间相处的道德规范,它是维持社会和谐有序的基本准则。在张栻看来,‘人伦之在天下,不可一日废,废则国随之’。人伦是关系到国家兴亡的大问题,故孟子所谓‘明人伦’,不仅‘自唐虞以来,固莫不以是教’,也是当今教育的首要任务与目标。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①陈谷嘉:《张栻评传》第6页。 ②《朱子全书外编》第4卷《南轩先生文集》,华东师范大学出板社2010年,第172页。 ③陈谷嘉:《张栻评传》第96页。 明人伦,首先应当知孝悌。张栻指出‘明伦以孝悌为先’,而‘孝悌为仁之本’,所以人格的培养,要从‘亲亲’开始,家、国、天下密切相关,原为一体。故人伦又即礼义,人伦叙则礼义兴,礼义兴则天下平。张栻反对那种只顾追求功名利禄、反对不明人伦,不讲仁义道德的求学态度。修身除了要‘明人伦’‘知礼义’外,还要讲明善利。在张栻思想中尤其深受重视。他认为:‘舜、跖之分,善与利之间而已矣。’就好比道路,善是天下之坦途,而利则是山径之邪曲。如果一个人受物欲蒙蔽,舍康庄大道不走,却去走山间邪曲小径,就是不知什么是善,迷失了方向。修身的一个重要任务,就是要分辨什么是善利。” 张栻的教育思想不仅在当时产生了巨大的影响,而且对后世影响尤为深远,岳麓书院、城南书院等继承并发扬张栻的教风,孕育了中国近现代史上一大批“经世”之才,尤其是造就了大量军事和政治方面的人才,著名湘军将领曾国藩、左宗棠以及“中兴将相”罗泽南、郭嵩焘等都不同程度地受到张栻教风余韵的影响,毛泽东的诸多思想尤其是强调实践、重视实践的观点与张栻的“实用”精神遥相默契。① 2020年9月17日,习近平总书记在考察岳麓书院时提岀许多新思想、新观点、新论断。总书记关于实事求是思想路线策源地的重要论述,把岳麓书院的历史地位提升到了新高度;总书记对“惟楚有材,于斯为盛”、“盖欲成就人才,以传道而济斯民也。”的全新解读,把岳麓书院的历史文脉推进到新时代,这为新时代岳麓书院确定了性质、确定了位置、确定了方向。南宋以来,张栻全新的教育改革为中华民族培养了许多的学以立德,学以增智,学以致用的经天纬地之才。所以,张栻的教育思想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智慧结晶。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①王丽梅:《张栻的教育思想》。 (三)对南宋的政治军事产生了重要影响。 培养治国人才。张栻为南宋朝廷培养出了一批出类拔萃的学生,如:胡大时、彭龟年、游九言、游九功、吴猎、赵方、方耒、陈琦、吕胜已、潘友端、宇文绍节、陈概、杨知章、范子长等。还有善于理财、整顿纸币卓有成效的陈琦,“光于世学”的理学家张忠恕等,这些治国英才对南宋朝廷作出了杰出的贡献。 直言善谏,匡正扶君。张栻第一次面见宋孝宗皇帝,进言说:“陛下上念宗社之仇耻,下闵中原之荼炭,惕然于中,而思有以振之。臣谓此心之发,即天理之荼炭。”①孝宗对张栻的见解感到惊叹,于是始定君臣之契,立志报仇雪耻,抗战金兵。 乾道七年二月(1171),朝廷大开经筵,以张栻为讲官,专为孝宗皇帝讲解《诗经》,②成为孝宗皇帝的帝师,这就是张栻帝王之师的由来。张栻利用帝师的特殊身份忠心进谏,呕心沥血。张栻在朝不到一年,被孝宗皇帝单独召见六、七次。张栻面见孝宗皇帝,一是提出治国的宏雄目标及抗金战略;二是提醒皇帝励精图治、勤政务实、重用贤臣;三是告诫皇上,如何“修身务学,畏天恤民,抑制侥幸,屏弃谗谈。”③ 据《宋史·孝宗本纪》云:“乾道七年三月(1171),张说签书枢密院,张栻夜草疏极谏其不可。且诣宰相责之,语甚切,宰相惭愤不堪。”④接着,张栻再次上奏,劝阻皇帝不可用张说掌握枢密院,终于使孝宗省悟,制止了这次任命。⑤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①、③朱熹:《右文殿修撰张公神道碑》。 ②陈谷嘉∶《张栻与湖湘学派研究》第7页。 ④《宋史·孝宗本纪》,高畑常信:《张栻年谱》第183页。 ⑤高畑常信:《张栻年谱》第183页。 抗战金兵,平定叛乱。张栻深研《孙子兵法》,关注历史上与现实中发生的重要军事活动。他特别重视历史上的重要战例,如楚汉相争、秦晋淝水之战、三国时期的战争等。通过参与军事活动和研读兵书、史书所记载的战事,张栻提出了自己的军事思想:“好谋善断,思虑严谨周到,既重视正规作战,又强调灵活机动,出奇取胜等方略。”南宋初期,国家正处于动乱不安,国内李金叛乱,北有金兵大举入侵,人民群众蒙受了极大的灾难,国家正处于危难时期。张栻目睹中原人民遭受金兵蹂躏的惨状,多次请求皇帝抗击金兵及平定内乱。 隆兴元年五月(1163),张栻跟随父亲张浚率师北伐抗金,亲临军事一线抗击金兵,首战大获全胜,攻下灵璧、虹县二城。① 淳颐五年(1178),张栻升除秘阁修撰、荆湖北路转运副使,改知江陵府(今湖北荆州)。朝廷将张栻调到湖北担任最高军事和行政长官,朝廷给他五万兵马抗战金兵。张栻到湖北军事前线执政不到半年,将湖北治理得政通人和,金兵不敢南下入侵。 乾道元年(1165),湖南郴州爆发了李金领导的农民起义。起义军连破郴州、桂阳两城,南宋朝廷为之惊慌。立即从前线调兵,并派湖南安抚使刘珙前往清剿,张栻在宁乡巷子口丁尤期间协助刘珙平定了李金的叛乱。 孝宗皇帝在张浚张栻父子的辅佐下,成为南宋一位最有作为的皇帝。在张浚的倡导下,孝宗皇帝平反了岳飞冤案,起用主战派人士,锐意收复中原;②内政上,采纳张栻的建议:“加强集权,积极整顿吏治,裁汰冗官,惩治贪污,重视农业生产,百姓生活安康,”史称“乾淳之治”。后世称其“卓然为南渡诸帝之称首”。张栻为南宋的振兴与富强作出了杰出贡献。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①朱熹:《右文殿修撰张公神道碑》,陈谷嘉:《张栻与湖湘学派研究》第9页。 ②刘嘉:《张浚大传》。 张栻的执政成就及其卓越的军事才能,在南宋政坛、儒学界和民间具有很高的威望和影响。《宋史》称其“有公辅之望。”①他在湖北任安抚使时,一天,负责观察天象的司天向宋孝宗上奏:“相星在楚地。”帝曰:“张栻当之”。这就是说,张栻虽然还没有做可宰相,但天象已显示张栻将做宰相,而且宋孝宗也认为张栻可以做宰相了,这说明张栻在南宋朝廷及百姓心中声望高,影响力非常大。宋宁宗赞扬张栻与周公、孔子、孟子并称。②张栻被南宋认定继周公、孔子、孟子、后第四位获“天之道”的圣人。 忠诚为国,魂归太庙。张栻一生以圣贤自期,奋济时艰,“匡扶社稷”为志,力主抗金,反对投降和议;他虽然仕途多艰,但勤政爱民,政绩卓著。由于张栻对南宋的政治以及军事产生的巨大影响,景定二年正月(1261),宋理宗诏封张栻为华阳伯,并从祀孔子庙庭。③ 张栻终生以“框扶社稷”为己任,功勋昭著,对南宋的政治军事产生了重要影响,为南宋朝廷一百五十年的辉煌作出了杰出贡献。张浚张栻父子去逝后,每年的清明节,南宋朝廷都会派官员至宁乡龙塘祭祀他们父子。 (四)对南宋文化复兴作出了杰出贡献。 张栻主管岳麓书院、创建城南书院,掀起了书院运动的先河,朱熹、陈傅良、詹仪之从张栻游,吕祖谦等人追随南轩,掀起了轰轰烈烈的南宋文化复兴运动,成就了乾淳之盛。张栻的思想对湖湘文化近千年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正由于他的学术和思想上的地位和影响,被《宋史》列入远比《儒林传》为高的《道学传》,④“张栻则被推尊为一世道学的宗主。”⑤张栻的学术和思想得到了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①《宋史》第429卷。中华书局点校本,1985年。 ②张浚张栻纪念馆:《官山有幸埋忠骨,沩水无声祭国魂》。 ③、④陈谷嘉《张栻与湖湘学派研究》第1章第1页。 ⑤陈谷嘉:《张栻评传》第108页。 万里、张孝祥、陆游、方回、岳珂、真德秀、辛弃疾、卫泾等著名历史文化名流的高度赞誉。①朱熹对张栻的学识评价:“学之所就,足以名一世”,“熹闻道虽晚,赖老兄提掖之赐,今幸略窥,”《与张钦夫》。陈亮称张栻:“一代学者宗师。”②宋末学者周密在《齐东野语》中称:“南轩以道学倡名,父子为当时宗主。”认为张栻以倡道学著称于世,为道学宗主。③岳珂赞张栻:“公于是时,不下禹功,”在宋孝宗淳熙年间,整个天下以张栻的名气最大,认为张栻的功劳不在禹之下。④ 关于张朱吕三先生鼎足而立的言论,早在吕祖谦去世的淳熙八年就出现了。本年十一月,辛弃疾在《祭吕祖谦文》中说:“厥今上承伊、洛,远沂洙、泗,佥曰朱、张、东菜,屹鼎立于一世,学者有宗。”此后楼钥说:“乾道、淳熙间,儒风日盛,晦庵朱公在闽,南轩张公在楚,而东莱吕公讲道婺女,是时以学问著述为人师表者相望,惟三先生,天下共尊仰之。”⑤佚名著《宋史全文》的庆元元年六月(1195)条下引“《讲义》曰”:“孝宗帝崇尚伊洛之学,一时明师大儒相继而起。张栻在湖,朱熹在闽,吕祖谦在浙,皆推明是学,以续孔孟正脉之传。 南宋以来,国内知名学者、教授对张朱吕三位先生的学术贡献作了排名: 在潭州真德秀将张栻排在朱熹之前。在永州,只提张栻,将朱熹排斥在外。⑥虞氏《永州学释奠诗》称:“惟湖湘理学自周元公倡之,五峰、南轩继之,远有端绪。”⑦张栻在严州时,吕祖谦向张栻请教为多,吕祖谦后来描述说:“两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①张劲生:《张栻在宋代道学中的宗主地位及其影响》。 ②(宋)陈亮:《与张定叟侍郎》,《陈亮集》第21卷,1974年第322页。 ③张劲生:《张栻在宋代道学中的宗主地位及其影响》;周密:《齐东野语》。 ④南宋诗人岳珂:《张宣公书简贴赞》。 ⑤(宋)楼钥:《东莱吕太史祠堂记》,《楼钥集》(第三册)卷五十二,杭州:浙江古藉出版社,2010年,第970页。 ⑥朱熹:《张栻集》上册,邓洪波:前言2009年12月2日,《张栻年谱》第5页。 ⑦光绪《湖南通志》卷274。 年承教,可谓浃洽。”①从吕祖谦这一方面说,他确实是向张栻请教学问。 杭州师大的张天杰教授认为:“南宋建炎四年(1130),这个时代的学界是一个“天才成群而来”的年代,出生于该年代的朱熹,吕祖谦以及薛季宣,陈傅良都主动与张栻会面或书信往来,逐渐形成以张栻为中心的学术共同体,而张栻与朱熹,吕祖谦则并称“东南三贤”,三先生之“核心人物、学术领袖当为张栻”,而写作,提问最多则是朱熹。”② 张栻的学术思想不但深受历史人物的崇拜,同时,还深深感动着最高统治者:宋孝宗、宁宗、理宗、度宗、明嘉靖、清康熙、乾隆、同治等皇帝。宋度宗在建康敕建南轩书院。宋宁宗亦为其事迹所感动,追溢张栻曰“宣”。③清朝乾隆皇帝曾收藏了张栻用来抄写经文的“南轩老人写经砚台”(该砚台现藏于台北故宫博物馆),并在砚台木盒背面亲笔为张栻题写的诗词:“南轩曾是友龙宾,师事胡宏授受真,治郡立朝多实践,空言道学其人”,④这是乾隆皇帝高度赞扬张栻尊师、爱国爱民的崇高品格,对张栻的敬仰之情溢于言表。 张栻创立的湖湘学派对南宋的文化复兴作出了杰出的贡献,为纪念张栻,在全国以南轩命名的书院和祠堂是不计其数,如:长沙、桂林、宁乡、绵竹、衡阳、连州、韶关、宜春、南京、句容、湘乡以及日本东京等地,设有南轩书院或南轩祠,足可见张栻对南宋文化复兴的影响力之大。张栻的理学、儒学对南宋朝廷的治国方针有卓越贡献。因此,张栻是南宋文化的复兴领袖。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①《东莱别集》卷7,《与张荆州》第394页。 ②张天杰:《朱子春秋》,《天才是如何成群而来的——论“东南三贤”张栻与朱熹、吕祖谦等学人的交游与学术影响》。 ③陈谷嘉:《张栻与湖湘学派研究》第一章第1页。 ④张劲生:《张栻与道统思想》。 (五)对朱熹思想成熟产生深远的影响。 张朱会讲,又称“张朱岳麓会讲”。熹闻张栻得胡宏之学,专程自福建崇安来长沙,问道前右相张浚的大公子张栻,当时张栻三十五岁主教岳麓书院、创办了城南书院,随从他千里迢迢而来的,还有两个门生,一个叫范伯崇,另一个叫林择之。张栻与朱熹举行了历史上有名的“张朱会讲。”会讲时间共两个半月。朱熹来到岳麓书院以后,围绕太极、乾坤、性与情请教张栻,反复讨论,三日三夜不合眼。① “张朱会讲”朱熹从张栻那里了解到周敦颐的太极图说的意蕴和对天地的认识等。朱子从“若穷人之无归”到“丙戌之悟”,再到“己丑之悟”,最后集理学之大成,离不开南轩。故朱子称南轩为“同道”,誉其学“醇正”。 南宋以来,历代专家、学者对张朱会讲作了重要点评: 首先,从两位先生的思想成熟时期分析,张栻的思想成熟时期:“绍兴二十六年(1156),张栻二十三岁,张栻的理学己初步形成,是岁他著《悫斋铭》便是重要标志。”②乾道三年(1167),张栻在长沙己奠定了湖湘学派的规模。③ 朱熹的思想成熟时期:乾道五年(1169)。④张栻的思想成熟时期要比朱熹早得,所以,“张朱会讲”是朱熹请教张栻。 其次,从朱熹的往来书信分析,朱熹来长沙半月后写给友人曹晋叔的信里,这样评价张栻:“敬夫学问愈高,所见卓然,议论出人意表。近读其《语说》,不觉胸中洒然,诚可叹服。”⑥朱熹回到福建,致信张栻说:“昔我抱冰炭,从君识乾坤。始知太极蕴,从君识乾坤。”⑤朱熹在诗中对深得胡宏真传的张栻大加赞赏;自称从张栻那里才识得乾坤、才知道太极之奥妙,自感收获很大。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①李默:《朱子年谱》卷1。 ②、③陈谷嘉:《张栻评传》第3页;第7页。 ④百度百科 ⑤⑥朱熹:《二诗奉酬敬夫并以为别》,《朱子全书》第20册,第387页,第21册第1089页。 再其次,从当代政府主流媒体对张栻、朱熹的评价分析:柳理著《朱张会讲—八百多年前,两个青年学者的高峰论坛》称:“宋孝宗隆兴元年的冬天,张栻与朱熹在都城临安相识。当时张栻的父亲还是堂堂的魏国公、右相兼枢密使,张栻本人也很受孝宗器重;而朱熹,还只是个被特招入朝应对的泉州同安县主簿。”①这说明当时张栻的政治地位、学术地位远远超过了朱熹。四川师范大学蔡方鹿教授著《硬核理学家张栻 学识名气皆超朱熹》称:“张栻的名气和学识超过了朱熹,以至于朱熹千里迢迢地去湖南向张栻请教理学奥义。”②这说明张栻的学术和建树超越了朱熹,朱熹能够集大成,受到了张栻的重要影响。 《共产党员网》网高度评价张栻:“若论学术建树,张栻其实并不在朱熹之下。”也就是说,如果两位先生的学术和建树要排名,张栻超越了朱熹。③ 根据以上三点:“张朱会讲”朱熹是站在请教张栻的角度为多,张栻的学术及政治影响远高于朱熹,而且张栻的思想对朱熹以后理学、哲学的发展与成熟具有不可低估的重要作用。 “张朱会讲”是中国历史上的一次文化复兴,是一次思想大解放,不仅带来学术上的繁荣,也促进了生产力的发展。 (六)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产生巨大的影响。 张栻在南宋时期主张的经世致用思想,在当时产生了重要影响,促进了中华民族的文化发展。南宋中兴四大诗人杨万里在《寄题张钦夫春风楼》中高度评价张栻:“只余平生医国手,未忍旁观缩袖间。”著名学者岳飞之孙岳珂赞张栻: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①2021年9月14日,澎湃新闻,《宋史·张栻传》。 ②中新网转载《华西都市报》(发布时间:2020年6月22日)。 ③2021年4月8日,共产党员网:行之力则知愈进,知之深则行愈达(详解版) ——习近平谈治国理政中的传统文化智慧。 “万世仰之,曰人中龙。”①抗元名将杜杲(1173-1248)在《重修张栻祠堂记》评价张栻:“南轩先生张氏,文公所敬。二先生相与发明,以续周、程之学,于是道学之升,如日之升,如江汉之沛。”②“南轩之名,与道俱尊”。左宗棠深受张栻思想的影响,固守“耕读传家”、以“儒学”安定天下。曾国藩对张栻特别敬仰,为张栻重新修墓,并在墓碑上篆刻“高瞻远瞩”四个大字。杨锐赞张栻“高天仰北斗,正学崇南轩。” 张栻奉行的一套教育理念在湖南实施以来,湖南人写的历史有一半是张栻主管下的岳麓书院、城南书院的学生写的。这两所书院涌现一批又一批经世济国人材,仅仅在中国现代历史中,从这两所学校先后走出了曾国潘、左宗棠、胡林翼、刘典、陈天华、黄兴、毛泽东、蔡和森、任弼时、何叔衡、李达等一大批历史名人。③这些杰出的人物在青年时期,世界观的形成阶段,都受到了张栻爱国保民、成就人才、传道济民、经世致用等思想的影响。岳麓书院、城南书院是近代湖南人才的摇篮。“唯楚有材,于斯为盛”的楹联,这是岳麓书院出人材,出成果的真实写照。 习近平总书记在庆祝改革开放40周年大会的讲话中引用张栻“行之力则知愈进,知之深则行愈达”这一番话语的。讲话总结了九条改革开放40年得到的宝贵经验。这九条经验,正是马克思主义原理与中国改革开放实践相结合的产物。没有对马克思主义原理的认知和尊重,中国的发展就会偏离社会主义的方向;没有改革开放的伟大实践,马克思主义在当代中国的发展也就失去了源泉活水。这之间的关系,正是对张栻“行之力则知愈进,知之深则行愈达”的完美印证;而传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①南宋诗人岳珂:《张宣公简贴》。 ②杜杲:《重重修张栻祠堂记》,《张南轩先生文集》卷七附录,(丛书集成本)。 ③刘嘉:《张浚大传》,张劲松《张栻在宋代道学中的宗主地位及其影响》。 统文化所蕴含的智慧与活力,也藉此得到了彰显。①所以,张栻思想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智慧结晶。 三、岳麓书院、城南书院、宁乡是湖湘文化的重要发源地。 宁乡历史上有灵峰、南轩、玉山、云山四大书院。张栻在宁乡灵峰书院讲学,同时,创办南轩书院。 灵峰书院位于今朱良桥道山。绍兴六年(1136),胡宏与张栻来宁乡讲学建立,今遗址犹存。当时的学子有300余人。据明嘉靖《长沙府志》载:“道山,在治东三十里,因五峰、南轩讲道而得名,有书院遗址在焉。”清同治《宁乡县志.卷之五--地理--山水》载:“道山,一名灵峰,在县东北四十里高梓然,林谷清幽,江流环绕,上有臣胡宏张栻讲学处”。“灵峰书院,为宋代大学士胡安国、胡宏父子,张栻、朱熹等大儒来讲学。”② 南轩书院位于宁乡巷子口龙塘。隆兴二年(1164),张栻、张杓俩兄弟,把父亲魏国公的灵柩安葬宁乡巷子口龙塘。乾道元年(1165),张栻在父亲墓侧建设南轩书院。从宋乾道元年(1165)——乾道九年(1173),张栻在此与湖湘学子、南宋历史人物讲学会友。③张栻一生著书立说,万古流芳。《经世纪年》《张宣公全集》《论语解》《汉丞相诸葛忠武侯传》《南岳倡酬集》《经世纪年》《洙泗言仁》《书说》《张氏沩宁族谱》等著作是在宁乡龙塘构思、起草、撰写,这个期间正是张栻的哲学体系不断成熟时期,也正迈入不惑之年,更是各类著作撰写、刊印、讲学的高产期,后来,这些著作都成为了南宋和后世哲学家们研究政治、经济和理学的重要文献,也是“成就人才、传道济民”的重要教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①2021年4月8日,共产党员网:行之力则知愈进,知之深则行愈达(详解版) ——习近平谈治国理政中的传统文化智慧。 ②《宁乡历史文化从书》三卷241页;《长沙府志》。 ③《张栻年谱》第40页。 孝宗淳熙二年(1180)二月,张栻卒于江陵,是年仅四十八岁。“病亟且死,犹手疏劝上亲君子,远小人,信任防一己之偏,好恶公天下之理,以清四海,克固不图,若眷眷不能忘者,写毕,缄付府僚使驿上,而顷乃绝。”①张栻给皇帝写完人生最后奏章辞世。 张栻身故后安葬宁乡巷子口龙塘,子孙繁衍至今。张栻一生以圣贤自期,“匡扶社稷”为志,力主抗金,表现满腔的爱国热忱。官山是一个真正的“神圣之地”张栻被历代王朝封为儒家圣贤、百世之师。明嘉靖三年(1524年),明世宗下诏修复张浚张栻父子坟墓,敕建“张浚祠”,并下旨建“南轩书院”,御书匾额,把原来的龙塘罗带山赐名“官山”。将张浚张栻父子墓及绵竹大柏林张浚的父亲张咸墓纳入国家祀典,由首辅杨廷和撰写《重修张魏公父子祠堂记》。同治皇帝亦下圣旨:“大小文武官员,至此止步下车”的下马碑文,该碑文立在重新修建的南轩书院门口,供广大市民、游客瞻仰学习。一代伟人毛泽东在湖南一师读书期间,追寻张栻留下的足迹,和肖子升一起到宁乡官山张浚张栻墓祭拜。毛泽东十分赞赏张浚张栻父子的抗金救国事迹,挥毫写下岳飞《送紫岩张先生北伐》词:“号令风霆迅,天声动地陬。长驱渡河洛,直捣向燕幽。马蹀阏氏血,旗袅可汗头。归来报名主,恢复旧神州。” 南轩书院历经八百多年风雨仓桑,一直办学至60年代。2017年,宁乡县政府投资1.2亿新建一座占地1736亩的南轩文化园,其中南轩书院是南轩文化园工程的重点首建项目,该项目占地100亩。书院内设文化陈展室、讲堂、会议厅、藏书阁等,历史底蕴浓厚,人文环境优美。 目前,宁乡有张氏人口近十万。至今,他们还存有张栻的《南轩易说》《南轩先生文集》《张氏沩宁族谱》等著作,他们是传承及传播湖湘文化的“生力军”,让湖湘文化薪火相传,生生不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①《宋史·道学传》,《宋史》卷429,中华书局点校本,1985年。高畑常信:《张栻年谱》第184页。 宁乡官山是张栻创办书院、设业授徒、传道讲学、哲学体系成熟、奠定湖湘文化的风水宝地。南宋朱熹、陆游、辛弃疾、易祓、张孝祥等历史人化名流多次来宁乡龙塘与张栻见面、请教、学习、交流国内外的政治、军事、经济、文化等重大议提。乾道三年(1167)十月十日,朱熹在宁乡龙塘拜谒张浚墓。写下一首长诗《拜张魏公墓下》,高度评价了张浚在抗金的功绩。①宋淳熙六年已亥(公元1179年),张栻应时任湖南转运副使的辛弃疾之请,自江陵府往潭州,一同去沩宁龙塘祭祀父亲张浚时,留下了著名的唱和诗文: 张栻《过长桥》:西风吹短发,复此渡长桥。木落波空阔,亭孤影动摇。徘徊念今昔,领略到渔樵。傥有山中隐,凭谁为一招。 辛弃疾《和过长桥》:一峰耸处众峰环,庙貌巍然半亩间。涕下只思扶宋室,道穷无计拯时艰。长桥再过难招隐,短发频吹独入山。俎豆再今留正脉,千秋沩水任潺潺。② 近年来,岳麓书院的领导和师生每年清明节到官山拜谒先师张浚、张栻墓,学习传承湖湘文化精神,他们的尊师美德在全国传为美谈;国内外知名学者、教授:陈谷嘉、张劲松、石俊志、肖永明、邓洪波、陈来、蔡方鹿、杨世文、向世陵、邹锦良、王丽梅、刘 嘉、骆正军等人,多次到宁乡共同研究、探讨湖湘文化。 为遵照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的意见》通知精神,国务院、湖南省、宁乡市十分重视张浚张栻父子墓区的保护工作。2013年5月3日,国务院批准公布张浚张栻墓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张栻许多经典著作是在宁乡撰写,在宁乡繁衍的子孙后代多,湖南历史名人都受到了张栻传道济民的思想影响,为后世涌现出一批批经世济民的儒者奠定了基础。总之,湖湘学派是一个源远流长的地域儒家学派,始于南宋绍兴年间。湖南岳麓书院、城南书院、南轩书院、灵峰书院是著名学者胡安国、胡宏、张栻等人的主要学术研究和传播的主要活动场地;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①朱熹:《拜张魏公墓下》,《朱子全书》第20册,第373一374页。 ②张勉效:《过长桥浅议》。 同时,宁乡是国内知名学者、教授研究“湖湘文化”的重要场所,所以岳麓书院、城南书院、宁乡是当之无愧的湖湘文化重要发源地。 结语 1.本文探讨湖湘文化所展现出来的湖湘文化精神:“敢为天下先、包容与开放,”以及“经世致用、传道济民”的执政理念。 2.张栻为岳麓书院、城南书院、宁乡南轩书院奠定了务实的学风,为此后办学树立了楷模,张栻在湖湘学派的核心作用与灵魂性地位都是毋庸置疑,不可动摇。因此,张栻是湖湘文化的奠基人、南宋文化复兴领袖。 3.张栻奠定以性为本体的湖湘哲学体系是在岳麓书院、城南书院、宁乡南轩书院构思、起草、撰写、形成,所以,岳麓书院、城南书院以及宁乡是当之无愧的湖湘文化重要发源地。 参考文献: 1.陈谷嘉:《论湖湘文化是具湖南地方特色的文化形态》《张栻评传》 《张栻与湖湘学派研究》。 2.《张栻全集》。 3.朱熹:《右文殿修撰张公神道碑》。 4.《朱熹集》。 5.张劲生:《张栻在宋代道学中的宗主地位及其影响》(2019年度湖湘文化研究突出贡献获奖学者论文专集序二,第2贡)。 6.张浚张栻思想研究会汇编(2021年10月1) 7.蔡方鹿著:《硬核理学家张栻 学识名气皆超朱熹》,中新网转载《华西都市报》(发布时间:2020年6月22日)。 8.《共产党员网》:《行之力则知愈进,知之深则行愈达》(详解版) ——习近平谈治国理政中的传统文化智慧。 9.张天杰:《天才是如何成群而来的——论“东南三贤”张栻与朱熹、吕祖谦等学人的交游与学术影响》。 2022年3月25日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