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氏名人

 二维码 196


  张仪(?-前310),战国纵横家。魏人。入秦以连横说惠王,拜为相封武信君。一度入魏为相,说韩、魏事秦,以制齐、楚。后遭公孙衍等排斥,复返秦。昭王时,奉命入楚说怀王,以欺诈手段拆散齐楚联盟。武王即位后,秦臣诋毁其“无信,左右卖国以取容”(《史记·张仪列传》)。他俱诛奔魏,为相一年而死。《汉书·艺文志》纵横家有《张子》十篇。

  张耳(?-前202),汉初诸侯王。大梁(河南开封)人。战国末仕魏。与陈余为至交。秦末参加农民起义军,从武臣北定赵地,立武臣为赵王,自为丞相。钜鹿之战后,与陈余绝交,被项羽封为常山王,都襄国。继而又归刘邦,被立为赵王。后异姓王相继被杀,“张耳以智全”(《汉书》)。

  张良(?-前186),西汉臣。字子房,传为西汉初城父(今安徽亳县)人。祖先为韩国贵族。曾谋刺秦始皇未遂,后隐姓埋名,亡匿下邳(今江苏邳县),遇黄石公,得《太公兵法》。前208年,聚众归刘邦,为其重要谋士。楚汉战争中,提出不立六国后代,联合英布彭越,重用韩信等策略,又主张追击项羽,歼灭楚军,皆为刘邦所采纳。又与韩信整理编次了春秋战国以来各家军事著作。汉朝建立,封留侯。见刘邦皆封故旧、亲近,而诛私怨引起群臣不满,遂建议封刘邦故最怨者雍齿,使群臣释疑。刘邦曾夸赞其“运筹帷幄之中,决胜千里之外”。

  张释之,西汉司法官。字季,南阳堵城(今河南方城)人。文帝时以赀选为骑郎。累迁谒者仆射、公车令、中郎将,后官至廷尉。敢于直言极谏,多次劝谏文帝以亡秦为鉴,改善政治。他处理狱案,严格依法办事。有人犯跸与盗汉高祖庙玉环,文帝欲分别处以死刑与族诛,他不曲法阿容,建议按法处刑,世称持平。景帝立,任淮南相。

  张苍(?一前152),西汉历算家。阳武(今河南原阳东南)人。秦时为御史,有罪亡归。寻降汉,从定三秦,封北平侯,迁御史大夫。他博学好读书,明图籍,精律历。肖何为相,苍尝佐办计政。文帝立,为丞相,谢病免,卒谥文。

  张仲景,汉末医学家。南阳(治今河南南阳)人,名机。学医于同郡张伯祖。相传曾任长沙太守。当时伤寒流行,病死者很多,他钻研《内经》、《难经》、《胎胪药录》等医书,广泛收集有效方剂。著《伤寒卒(杂)病论》,其书辗转流散,经后人多次收集整理,成《伤寒论》、《金匮要略》两书,分论外感热病与内科杂病。倡六经分证和辨证论治原则,具体阐述寒热、虚实、表里、阴阳的辨证,及汗、吐、下、温、清、和等治法,总结了汉以前的医疗经验。为后世医家所宗法。

  张角(?-184),东汉末黄巾起义领袖。巨鹿(今河北平乡西南)人。创太平道,自称“大贤良师”。灵帝时,借治病传教,秘密发展组织。十余年间,徒众达数十万人。遍及青、徐、幽、冀、荆、扬、兖、豫八州。中平元年(184)起义,称“天公将军”。因头缠黄巾为标志,被称为“黄巾军”。与弟张梁会集幽、冀两州黄巾军,在广宗(今河北威县东北)击败北中郎将卢植,后又败东中郎将董卓。不久病死。

  张宝(?-184),东汉末黄巾起义领袖。巨鹿(今河北平乡西南)人,张角弟。中平元年(184)起义,称“地公将军”。同年张梁在广宗(今河北威县东)战死后,他率军在下曲阳(今河北晋县西)抗击汉将皇甫嵩,英勇战死。

  张梁(?-184),东汉末黄巾起义领袖。巨鹿(今河北平乡西南)人,张角弟。中平元年(184)起义,称“人公将军”。与张角击败北中郎将卢植,后又败东中郎将董卓,东汉朝廷派左中郎将皇甫嵩往攻,他率军在广宗(今河北威县东)反击,因警戒疏忽,遭汉军夜袭,兵败阵亡。

  张牛角(?-185),东汉末黑山农民起义领袖。博陵(今河北蠡县南)人。中平二年(185)起义,称将兵从事。不久,与张燕领导的起义军会合,被推为首领。在进攻瘿陶(今河北宁晋西南)时,中箭死。

  张让(?-189),东汉宦官。颖川(今河南禹县,位许昌西北)人。少给事省中,桓帝时为小黄门。灵帝(刘宏)时,迁中常侍,封列侯,倍受宠信。他以势霸占民田,建议加重税敛,大修宫室。中平六年(189年)灵帝死,中军校尉袁绍大将军何进,令诛宦官以悦天下。事泄,他与宦官赵忠先发制人,共杀何进。后袁绍举兵大捕宦官,少长皆杀,他投河自杀。

  张修(?-191),东汉末天师道首领。汉中人。本为天师道首领,用符咒给人治病,令病家出五斗米,号五斗米师。他以此联络,于184年黄巾起义时,在巴郡(四川东部)起兵,攻占郡县。后从张鲁,任别部司马,率部攻杀汉中太守苏固。后被张鲁杀害。

  张孝祥(1132-1170),南宋词人。历阳乌江(今安徽和县东北)人。字安国,号于湖居士。为南宋词人。高宗(赵构)绍兴间进士,因廷试第一,居秦桧秦埙之上,秦桧诬指其父张祁谋反,被投入狱。秦桧死后,为秘书省正字,历官中书舍人、广西西路(今西安)抚使、荆湖北路(今湖北江陵以南至洞庭湖以北之地)安抚使,进显谟阁致仕。词风接近苏轼,内容大多为要求国家统一,反对苟且偷安,富有民族气节。其所作长调《六州歌头》尤为动人。著有《于湖集》、《于湖词》等。

  张栻(1133-1180),南宋学者。字敬夫,汉州绵竹(今属四川)人。丞相张浚长子。以荫得官,除直秘阁。金兵来犯,朝廷主和议,奏请誓不与金议和,继今以往,益坚此志,专务自强。知严州,召为吏部员外郎,兼权起居郎侍立官,升知江陵府兼湖北路安抚使。后以右文殿修撰提举武夷山冲佑观。始师事于胡宏,与朱熹友善,著有《孟子说》、《太极图说》及《诸葛忠武侯传》等。病亡,嘉定间,谥宣。

  张子和(约1156-1228),金医学家。睢州考城(今河南兰考东)人,名从正,以字行。号戴人。继承刘完素的学说而有新的见解,治病以祛邪为主认为“先论攻其邪,邪去而元气自复”,善用“汗、吐、下”三法,切责医者滥用补药与平稳药贻误病人。主张药攻食养。著有《儒门事亲》。

  张即之(1186-1263),南宋书法家。和州历阳(今安徽和县)人,字温夫,号樗寮。以荫入仕官至司农寺丞,授直秘阁。工书,其墨迹为金人所珍爱。学米芾而参用欧阳询褚遂良笔法,尤善写大字,劲挺雄强,别具一格。存世书迹有《报本庵记》、《书杜诗卷》等。

  张贵(?-1272),南宋抗元将领。农民出身,别号“竹园张”。咸淳八年(1272),元军围攻襄阳五年,他和张顺以敢死士三千人应募往援,为都统。突破元军封锁,进抵襄阳。又率兵突围,顺流而下,迎接郢州援军,至龙尾州(在今湖北襄阳东南),为元军所阻,力尽被俘,不屈而死。

  张顺(?-1272),南宋抗元将领。农民出身,绰号“矮张”。咸淳八年(1272),他和张贵以敢死士三千人应募援

明 张宏《句曲松风图》轴

襄阳,率轻舟突破元军封锁、斩断铁索木桩数百处,转战一百二十里,身中四枪六箭,落水牺牲。

  张宏(公元1577年—1652年后)字君度,号鹤涧,明代著名画家,江苏苏州人。善画山水,重写生,笔力峭拔、墨色湿润、层峦叠嶂、秋壑深邃、有元人古意;他画石面连皴带染为其特色。主要宗法沈周文征明,并上追元四家和米芾、董源、巨然,又兼学北宋李、郭和南宋李、夏融合而成自身风格。又能画写意人物,形神俱佳,散聚得宜,是明末吴门画坛的中坚人物。吴门学者尊崇之。另据史书称,张宏92岁尚健,仍在作画。

  张勇(1616-1684),清将领。字非熊。咸宁(今陕西西安)人。曾为明军副将,顺治初降清。历官经略右标总兵、甘肃提督、靖逆将军,加至少师兼太子太师。进封一等侯爵。勇智双全,为当时名将之一。顺治中,先后平米喇印、丁国栋叛乱,随洪承畴讨伐云贵,破敌于七星关。“三藩之乱”起,率部败王辅臣部,克复兰州巩昌,又破吴三桂部将吴之茂于通渭康熙二十三年卒于军,谥襄壮。

  张石顽(1617-1701?),清医学家。名璐,字路玉,以号行,江苏长洲(江苏吴县)人。颖敏好学,博通经史。后弃儒习医。自《内经》至诸名医书,无不披览。立论平实,不标新异。明亡隐居洞山著书。书成归里,故名《医归》。另有《千金方衍义》、《本经逢原》等。

  张志聪(约1619-1674),清医学家。字隐庵。钱塘(杭州)人。20岁从张卿子学医。广览古代医书。尤对《灵枢》、《素问》、《伤寒》、《金匮》诸书研读甚深。清初数十年间,与卢晋公声名相济。他研究《伤寒论》二十年,古稀之年还传授医道,闭门著书。医学著述有《伤寒集注》、《素问集注》、《灵枢集注》、《伤寒论宗印》、《伤寒论纲目》、《金匮要略注》、《针灸秘传》等。

  张伯行(1652-1725),清学者。字孝先。号敬庵。仪封(今河南兰考)人。康熙中期进士,历任福建巡抚江苏巡抚,官户部侍郎礼部尚书。为政崇实,清廉刚直,屡得皇帝赐榜嘉奖。督修黄河堤防,赈济灾民。提倡文化,改祠庙为学堂,刊行《正谊堂丛书》。治学以程朱理学为主著有《困学录》及《续录》、《正谊堂文集》、《居济一得》等。雍正三年卒。赠太子太保,谥清恪。后从祀文庙。

  张煕(?-1736),清名士。字敬卿,湖南衡州(衡阳)人。从曾静治学。雍正五年(1727)遵师命到反清名士吕留良家中访求留良遗稿,与留良子毅中、门生严鸿逵、鸿逵弟子沈在宽结交,谋计反清。次年奉师命化名张倬,往劝川陕总督岳钟琪反清,被告发下狱。后释归。十三年(1736)高宗即位,与师同被捕杀。

  张广泗(?-1749),清臣。汉军镶红旗人。监生。康熙末捐知府。雍正间授贵州巡抚,镇压苗民起义。后讨准噶尔,以功迁湖广总督。乾隆间以经略复镇贵州苗民起义。授云贵总督兼巡抚,晋三等阿达哈哈番世职,加太子少保。旋调川陕总督。《清史稿》载其因伐大小金川叛无功,又“诿过于部将”,“观望推诿”,被处斩。

  张廷玉(1672-1755),清臣。字衡臣,号研斋,安徽桐城人。康熙进士。选庶吉士。雍正时官至保和殿大学士、军机大臣,规制多出其手。乾隆时历充圣祖、世宗实录,《明史》等总裁官,《明史》至此成书。为政求实效,受帝倚重。历三朝五十年富贵寿考,为清一代之最。有《传经堂集》、《澄怀园全集》。

  张之洞(1837-1919),清末洋务派首领。河北南皮县人。字孝达,一字香涛。同治间进士。屡督学典试,注重经史实学。历任两广、湖广、两江总督。锐意新政,设立水陆师学堂、造船厂、兵工厂、矿务局、京汉铁路、汉阳铁厂、萍乡煤矿皆其所创办,又派学生出国学习枪炮、机器等技术。德宗光绪末官至体仁阁大学士,授军机大臣。卒谥文襄。有《张文襄公全集》。

  张振勋(1840或1841-1916),清末民初实业家。字弼士,号肇燮。广东大埔人。1856年赴南洋,在荷属巴达维亚(今印尼雅加达)当学徒,后结交荷兰殖民当局官员,获准“承办饷码,领垦荒地”。自1866年起,在荷属爪哇苏门答腊和英属马来亚各地,先后开办裕和、亚齐、笠旺、万裕兴垦植公司,东兴矿务公司,万裕兴、广福、裕昌轮船公司等企业,1890年,任清政府驻槟榔屿首任领事,1895年升任新加坡总领事。1905年清政府赏给头品顶戴,补授太仆寺正卿,特派为商部考察外埠商务大臣。从1895年起,回国内发展实业,创办或投资的有:烟台张裕酿酒公司、广厦铁路公司、广西三岔银矿、广东福惠玻璃厂、雷州垦牧公司等企业。1910年任全国商会联合会会长。辛亥革命后,任华侨联合会名誉会长。1915年,发起组织赴美实业考察团,筹办中美银行和中美轮船公司,并任全国商会联合会会长。病逝于巴达维亚。

  张焕纶(1843-1902),清教育家。字经甫,号经堂,门人称宏毅先生。上海人。早年究心经世之学。认为改造中国须从启蒙入手。1878年创办正蒙书院(后改梅溪书院),以学贯中西、讲求实务为宗旨,为近代新式小学教育创始人。1896年与钟天纬、宋恕等组织中国近代最早的教育团体“申江雅集”,七日一会,讨论改良教育。次年任南洋公学总教习。1898年以病辞,归主梅溪书院。1902年主上海敬业书院。著作有《历代方略纪要》、《救时刍言》、《暴萌录》等。

  张德成(?-1900),清末义和团首领之一。直隶新城(今河北省新城县)白沟河人船夫出身。1900年4月在静海(今天津市静海县)独流镇设置拳坛。6月下旬,率团民五、六千人在天津紫竹林抗击八国联军,成为保卫天津的重要力量。后在清军和外国侵略军的夹攻之下,在战斗中负伤。天津沦陷后,返回独流镇准备再起,未几,在静海县王家口被地主武装杀害。

  张百熙(1847-1907),清臣。字埜秋,湖南长沙人。同治进士。初授编修,渐迁侍读学士。甲午战争时,弹劾李鸿章妥协投降。义和团运动失败后,疏请“改官制,理财政,变科举,建学堂,设报馆”(《清史稿》)。后历任工部、吏部、户部、邮传部尚书等职。

  张佩纶(1848-1903),清臣。字幼樵。直隶丰润(今属河北)人。安徽按察使张印塘之子。同治进士。官历侍讲、署左副都御史、总理各国事务大臣。以纠弹大臣著名,屡上疏言时政得失,劾罢尚书万青藜董恂王文韶等。中法战争时,力主抗战,奉命会办福建海疆事务,马尾海战惨败,革职遣戍。后被李鸿章招入幕,甲午战争时,再被驱逐回籍。庚子议和,李鸿章再荐其佐办和约。光绪三十四年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