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黻修复绵竹张氏陵园 二维码
181
刘黻修复绵竹张氏陵园应在嘉靖四年(1525)前后,衡阳县人的刘黻在嘉靖三年(1524)在宁乡县造访了县令胡明善所建的张浚张栻父子祠堂,并在该年赴四川任四川巡按,到四川任后即上《访求贤后裔主守祠墓疏》,在嘉靖四年(1525)前后,主持修复绵竹张氏陵园(张咸及赵氏、计氏墓),并请已于嘉靖三年二月辞官在家的前内阁首辅杨廷和撰《宋丞相魏国张公父子祠堂碑记》,而后杨廷和在嘉靖八年(1529)六月去世。 四川巡按刘黻在明嘉靖初年去四川上任前【在关于四川土司的有关文献记载中有:“嘉靖四年(1525),政诱杀寿,夺其印。巡抚王軏、巡按刘黻各上其事。(刘)黻言从蛮情,立支禄便。軏以陇政、支禄怙终稔恶,戕朝廷命吏,罪不可赦。乃命镇巡官谕安宁,缚政、禄及诸助恶者。时政已为官军擒于水西,追获芒部印信,前后斩首六百七十四级,生擒一百六十七人,招抚白乌石等四十九寨,以捷闻。”】在宁乡造访了胡明善所建的张浚张栻父子祠堂,对胡氏之举十分赞赏。宁乡县令胡明善依据明朝典制规定修复张浚父子墓园、祠堂是在嘉靖三年(1524),嘉靖帝明世宗下诏修复张浚、张栻父子坟墓,敕建“张浚祠”,并下旨建“南轩书院”,御书匾额,命其墓地为“官山”,宁乡张浚、张栻父子祠墓修复后,由于张氏在本地无后,以致“祭祀坟墓,无人主持”。 刘黻到任四川巡按后造访张咸夫妇坟墓【刘黻《访求贤后裔主守祠墓疏》:今丘垄岑寂空山,自宋去今三百余年,故迹渐湮,墓侧之地,久没于民,未经修理。本职亲诣墓所,勘得二冢俱在,山径甚荒】,檄下寻访张氏后裔,无所得,深叹绵竹“故乡之地,子姓无传,诚可为悯”、“张氏子孙不知何时式微”。 刘黻倡导修复绵竹张氏陵园,嘉靖三年在刘黻所上的《访求贤后裔主守祠墓疏》记载:“除给发官价,买到附近民田四十亩,修立享堂书院一所,以为看守拜吊之地。但前项享堂原无祭祀,坟墓无人主守,若至年远,亦复废弛。及照张氏,四川广汉人,为今绵竹县,有无嫡亲子孙,川湖隔省,无由查考,理合开陈。伏乞行令有司访求,起送前来,主司祠墓,则久废之典,庶儿可举矣。等因到州,行令该县访查去后,续据申州遵依,传集里老绅衿人等,查勘得张氏子孙不知何时式微,止有祠堂一所,中有张氏父子塑像。又浚父张咸、母计氏秦国夫人、前母赵氏坟墓俱葬县北普润乡,坟碑三通存,志俱皆崩灭,不能全识。并查汉州张氏父子亦有祠堂,俱无祀典,拟合就行回报等因到。臣照得,宋室南迁,国家多难,张浚奋不顾身,以图恢复;子参谋幕府,综理微密,又能讲明正道,上以启告其君,下以淑诸后学,俱可为难矣……今父子邱垅荒落数千里外,故乡之地,子姓无传,诚为可悯。仰惟我祖宗以来醇崇正学,凡先贤有功国家及斯民者,俱蒙录其后人,崇以礼祭。而陛下登极以来,主张吾道,作兴斯文,尤为特盛。倘念张氏父子成立之难,比照旧例,凡张浚及子拭二冢祠宇在宁乡,及旧祠之在绵竹汉州者,各行令有司,岁时春秋祭祀,以表忠贤,以慰人心。及浚父张咸、母计氏等坟墓,俱令修葺,禁革樵采,著为定式,永远遵守。如此,则宁乡新修祠宇,不致废弛;而绵竹汉州故乡之地,神有所依。忠贤有庆,斯道增光,其于世教,不为无补。” 刘黻修复绵竹张氏陵园后,请辞官在家的杨廷和【杨廷和于嘉靖三年(1524)二月辞官回故里新都,嘉靖八年(1529)六月卒】撰写祠堂记,杨廷和《宋丞相魏国张公父子祠堂记碑》记载:“会衡山刘侍御黻持节按蜀。过家,见而悦之,既至蜀,以告予,谓予魏公乡后学也,属为文,刻于神道之右;且檄下广汉,访其遗胤。” 1、胡明善(明朝正德、嘉靖年在世),字两河,南直霍丘(今安徽霍邱县)人,正德十六年(1521)进士,嘉靖二年(1523)为湖南宁乡县令,嘉靖二年(1523)湖南宁乡知县胡明善在县衙右侧的玉山创办玉山书院。嘉靖八年(1529)为巡按甘肃御史,嘉靖九年(1530)为巡按狭西监察御史,嘉靖十年(1530)十月为提学御史,嘉靖十一年(1531)十月为提督北直隶学校御史。 2、刘黻(明朝正德、嘉靖年在世),字伯绣,号岳亭,湖广衡阳县人。正德十二年(1517)进士,官行人,南京国子监学正,嘉靖初年(1521年后)任四川巡按,后擢广东道监察御史,父亡归家不再出仕。常与湛若水、罗洪先等游处,居家以俭朴自持,人皆敬其清约。嘉靖十四年(1535),与杨佩修编纂《衡州府志》九卷,同年成书付梓。正文分九十门十目,约5万字,记载衡阳、衡山、耒阳、常宁、安仁、酃县、临武、蓝山、桂阳诸县政治、经济、文化、教育等史料,卷首载衡邑总图及属境舆图。是志颇重山川名胜与人物,版刻精良,仅宁波天一阁珍藏一部,为衡州府现存最早的方志,有嘉靖十五年(1635)刻本,1963年影印本。年八十卒。 3、杨廷和(1459-1529),字介夫,号石斋,四川承宣布政使司成都府新都县(今四川省成都市新都区)人,祖籍江西庐陵,明代著名政治改革家,文学家杨慎之父。历仕宪宗、孝宗、武宗、世宗四朝。成化十四年进士,授检讨,弘治时侍皇太子讲读。入翰林,参与修撰《明宪宗实录》、《大明会典》。正德年间,进文渊阁大学士,入内阁参与机务。正德七年(1512),明武宗后期担任内阁首辅,加少师、太子太师、华盖殿大学士,武宗驾崩后无嗣,杨廷和与内阁大臣依宗法《皇明祖训》立兴献王世子朱厚熜继位,是为明世宗。与刘瑾、江彬等宦官宠臣势力对抗,并逐步清除武宗时期政弊。嘉靖三年(1524)二月,辞官回故里新都。杨廷和去位后,世宗用大狱、廷杖、罢黜等暴力镇压了二百多位朝臣,勉强定了“大礼”。嘉靖七年(1528)世宗《明伦大典》成,重定议礼诸臣之罪,杨廷和被定为罪魁,籍为民。嘉靖八年(1529)六月,杨廷和病故于四川新都县,享年七十一岁。于穆宗隆庆初年(1567年后)得以复官,赠太保。谥文忠。 |
|